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 m2,高26.92 m,連同臺基通高35.05 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 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殿下為高8.13 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
[教師過渡]我們在游覽了北京城之后,再去長城體會一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感受。萬里長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許多朝代不斷整修。明朝時又大規模修筑,達到完善的地步。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明長城的具體情況。
2.明長城 世界建筑的奇跡
[教師引導]請大家把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下,看書時要注意插圖“明長城”,熟悉明長城的起止點。
[學生看書]……
[教師介紹]為了防衛蒙古騎兵的南下騷擾,早在明太祖時候(洪武二年,1369年),就修筑了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明成祖時候,修筑了宣化一帶的長城。遼東長城分別修筑于永樂、正統、成化年間。15世紀后半期,韃靼占有河套以后,明政府又大規模地修筑長城。15世紀70年代,明朝軍民又修筑了花馬池以西到黃河的長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長城。16世紀初,修筑了甘肅境內黃河沿岸的一段長城(南至靖遠),修筑了嘉峪關及其附近的長城。16世紀中期,修筑了山西、河北境內的內外兩條長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內三關長城,又修筑了一次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修筑了蘭州一帶的長城。此外,小規模的修筑,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直沒有停止過。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勞動人民前后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陸續修筑起來的。明朝時候,諱稱“長城”,叫做“邊墻”。山海關以西的明長城,大都用磚石砌筑,工程堅固,保存比較完好;山海關、嘉峪關東西對峙,氣魄雄偉。山海關以東的遼東長城,分別用土筑、石壘、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筑成,工程比較簡單,毀壞嚴重,現在僅存一些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