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教案
五、說教學程序
(一)由詩歌創設情境,提問導入新課(3分鐘)
由劉禹錫的《烏衣巷》引入主題: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是由統一走向分立的時期,又是從分立趨向統一的階段,為北方民族大融合創造了條件。那么民族融合的本質含義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二)講授新課:
首先,利用約7分鐘時間自主討論并核對自編學案的答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其次,新課學習:
1、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約5分鐘)
關于第一部分“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學習,指導學生通過地圖及提問方式掌握這一時期的特征,即雖然民族交往與民族沖突交織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通過相關圖片資料進而引導得出民族融合的本質含義是各民族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共同發展;
民族融合主要表現是“統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漢融合的改革”,從而導入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即第二部分內容“孝文帝改革”的學習;
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約15分鐘)
(1)關于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問題探究、討論、創設歷史情境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歸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
如:①講到背景:結合“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引導學生看圖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統一黃河流域,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目的: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啟發學生思考:鮮卑族拓跋部這樣一個較為落后的民族,在統一黃河流域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在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③措施:如講到孝文帝改革措施,本人采取創設歷史情境方式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孝文帝,你是如何進行民族融合?”提示學生從服飾、風俗等方面思考,然后讓學生們進行討論,每小組派代表回答,最后教師歸納總結。
(2)關于難點的突破:通過圖片展示、材料閱讀及評價人物學法的指導,學生討論后自主歸納評價孝文帝,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教學小結(約2分鐘)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長期混戰分立的局面。與此同時,西部和北部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實現了漢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這一歷史潮流,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同時,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南北經濟的發展也展現了民族大融合這一歷史發展的主流。
(四)鞏固練習(約8分鐘)
六、說板書設計
1、五胡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2、民族融合的本質含義
1、背景
2、目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內容
4、作用
(三)評價孝文帝
通過整理知識框架圖,學生能理清本課的線索,從而更好地掌握本課的知識。
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