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教學示例1
李世民雖然年輕,卻沉穩老練,幾次力排眾議,保全了尉遲敬德的性命,關鍵時刻,尉遲敬德立下了大功,保衛了大唐江山,這正是李世民的遠見卓識。
生乙:魏征其貌不揚,身材不高,但膽量過人,一身正氣。原在李建成部下任職,官位不高。李建成、李元吉作亂被殺,他不但沒有受到株連,反而被新繼位的皇帝李世民晉升為諫議大夫。
魏征在位期間,不斷進諫。有一天,太宗李世民又與魏征爭論起來,爭論到最后,太宗承認自己錯了。魏征說:“臣很榮幸能事奉陛下,但我希望做一個良臣而不是忠臣。”太宗問:“有什么區別嗎?”魏征道:“像古代的稷、契等輔助君主使國運長久者,為良臣;如關龍逢、比干等雖忠心不貳,但本身蒙難,使社稷不保,這些人為忠臣。”
魏征敢于直諫,使李世民獲益匪淺,太宗不由得敬畏魏征幾分。有一次,他要出去到南山游玩,車都備好了,發現魏征進宮,怕他不同意,沒等魏征說話,就主動改變了出游的打算。有一次,太宗正在玩鷂鷹,魏征來找皇帝有事,李世民怕他批評自己玩鳥,急忙將鷂鷹藏在懷中。等魏征稟報完事情走了,太宗拿出鷂鷹一瞧,已經憋死了!
魏征經常在大臣面前與皇帝爭論,幾乎每次爭論都能占上風,使皇上下不來臺。有一次,太宗實在覺得丟了面子,散朝回宮后,說非殺了魏征不可,竟然當著眾臣的面羞辱我。長孫皇后聽罷,立即回內室換了朝服出來。太宗感到奇怪,問道:“你穿朝服干什么?”長孫皇后回答:“魏征不顧個人安危,敢于直言犯上,臣妾自愧弗如。臣妾向陛下進言,尚須察言觀色,而魏征與陛下乃臣君關系,卻剛正不阿,無所畏懼,正是‘主明臣直’,魏征敢直諫,是因陛下開明之故。因此,臣妾特表祝賀。”太宗聽罷,轉怒為喜。
長孫皇后的話是有道理的,魏征敢于直言,同時說明李世民是開明大度的皇帝,否則,有著生殺大權的皇帝,是難以讓魏征這樣的大臣活長久的。
李世民的結發之妻長孫皇后,也功不可沒,她的賢德在當時無人不曉。倘若在李世民發狠要殺魏征時,長孫皇后不全力保護,后果不堪設想。
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太宗十分悲痛,親自寫了碑文讓石匠刻了,立在魏征墓前。并且說了留傳千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魏征走了,朕失去一面鏡子。”
[教師講述]同學們,“貞觀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漸加強的社會歷史局面。因為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歷史上稱這一段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關于“貞觀之治”一目,包括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即課本上提到的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教訓,明白統治者不能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聽正確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等內容。那么,唐太宗制定政策的依據是什么呢?我們可來看一組投影。
[投影顯示]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教師提問]在這段材料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