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教學示例1
[學生回答]舟和水的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教師引導]怎么樣才能避免隋朝的覆舟不再出現呢?
[學生回答]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與民休息。
[教師引導]請思考:唐太宗的治國政策和措施是怎樣制定的?
[學生回答]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教師引導]“貞觀之治”一目中第二個問題是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課本主要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敘述。我們也可以從材料中獲取這方面的信息。
[投影顯示](一)《貞觀政要》記述當時情況說:“商旅野次(停留),無復盜賊,囹圄
(línɡ yǔ,牢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指五嶺以南地區),自山東(太行山以東)至于滄海,皆不赍(jī,攜帶)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貞觀政要》)這里雖不無溢美之詞,但基本上反映了貞觀時期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據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統計,戶口增至380萬戶,貞觀時期平均每年增長近七萬戶,是唐代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二)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唐太宗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在長安所住宮殿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舊,但在貞觀初年他一直不許修繕或重建。史稱他患有“氣疾”,住的宮殿“卑濕”,夏暑秋涼容易犯病。臣下奏請“營一閣以居之”。唐太宗說:朕雖有氣疾,不宜居潮濕之宮。但要破土興工,必然靡費良多。當年漢文帝因惜十家之產而不建露臺。我功德不及漢文帝而所費過之,豈為人父母之道也。臣下固請再三,始終不許。為減少宮費,他還下令放還宮女三千人。有一年洛陽遭大水,許多百姓房屋被沖毀,他下令拆掉洛陽一些宮殿,將木材分給居民修房。
(三)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他確實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主勢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隨李建成反對他的政敵,有關中軍事貴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拔人物不私于黨”,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多士盈廷,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將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李 等。這些猛將謀臣,為李唐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也是“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之一。
[教師引導]同學們,從上面三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唐太宗時生產發展狀況及唐太宗戒奢以儉,任用賢才的措施。至于善于納諫一項,我們在前面已接觸到關于魏征的故事,就很能說明問題。課本上提到的“房謀杜斷”,請同學們課后尋找相關資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貞觀之治”一目中第三個內容:治世局面的形成。
[板書]2.“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
[投影顯示]
(貞觀初期,洛陽以東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