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課時導學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1)掌握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以及外傳。
(2)認識《九章算術》的重要成就。
(3)知道張衡發明地動儀。
(4)了解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2、能力:(1)課前讓學生回去嘗試著制造一張紙,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
(2)通過創設情境:“假如你是張衡,如何用地動儀測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讓學生運用地動儀的測定地震的原理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地震災害,培養學生學以至用的能力。
(3)通過讓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讓學生算一算寫XX個字,所需要紙張和竹簡的重量,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紙的優越性。
(2)課前讓學生回去嘗試著制造一張紙,課上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展示成果,并講述造紙過程及其感受,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造紙工藝。
(3)通過顯示材料,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作出的貢獻。
(4)通過創設情境:“假如你是張衡,如何用地動儀測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讓學生運用地動儀的測定地震的原理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地震災害,從而理解了地動儀的測定地震方向的原理。
(5)通過顯示材料,了解華佗、張仲景在醫學上的貢獻,同時感受到秦漢時期我國醫學承上啟下,獲得巨大發展,并對后世我國中醫和世界醫學影響深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讓學生認識這種昌盛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貢獻的歷史使命感。
(2)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產生的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3)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觀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們的發明創造也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二、難點: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觀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們的發明創造也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1、教師拿著一張紙,問:這是什么?紙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它們可以用來做什么?如果家里沒紙了,你的生活會怎樣?
2、紙對于我們的生活太重要了,我們需要它!問:紙是不是現在發明的?那么在我國,人們什么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紙了?(西漢早期)那個時期的文化有怎樣的發展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到那個時期去看看。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板書)
(二)學習新課:
1、那時的紙是用什么原料做的呢?(麻纖維)
顯示《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的紙質地圖殘片》,教師介紹: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
一、紙的發明--------西漢早期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
1、問:為什么說西漢早期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