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課時導學案
2、請大家以“自從有了紙。。。。”為題寫一句話,表現紙的發明給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為了讓學生能談到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顯示下列材料進行引導。)
顯示材料:
材料一:在紙傳入以前,朝鮮、日本也用竹木簡或帛寫字;印度人用白樹皮和棕櫚葉寫字;埃及人用紙草的內皮寫字;而歐洲人用羊皮寫字。這些書寫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則很昂貴。據說歐洲人寫一部《圣經》,要用300張羊皮。
材料二:紙張的橫空出世如一道霹靂將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材料三:“紙對后來西方文明整個進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
-----德克·十德《中國物品西傳考》
學生發言后,教師補充總結:(1)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在中國最早出現,使得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遠遠超過了同時代別的文明。
(2)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知識在平民中得到普及,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紙張的橫空出世如一道霹靂將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過渡:由于生活的需要,紙張橫空出世,而還有許多發明創造也是在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中產生的?其中就有數學知識。
問: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學生可能會談到買菜、量房子等。)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引導:這需要哪些數學知識?
大家知道嗎,在我國,人們很早就掌握這些數學知識了。問:什么時候,在哪本書中有記載呢?
【數學天地】:九章算術
1、主要內容:
通過把《九章算術》的主要內容設計成表格并展示,讓學生了解到秦漢時期的人們創造了許多數學知識來解決在生產生活遇到的問題,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創造能力,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創造。
章節
內容:
"方田"
田畝面積的計算。
"粟米"
谷物糧食之間按比例的折算。
"衰分"
比例分配的問題。
"少廣"
已知面積、體積,反求其一邊的寬廣等,專講開平方、開立方。
"商功"
一些工程(筑城、修堤、開渠、堆糧)的計算,包括求體積。
"均輸"
合理攤派賦稅。
"盈不足"
盈虧、比例問題的解答。
"方程"
線性方程組的解法,用消元法解答了三元一次方程組,出現了負數。
"勾股"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
師講解:書中有各類實際應用的數學題246個,這些題按解題的方法和應用的范圍分為9大類,所以稱為 九章算數 。九章算術 的命題,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提出的問題,包括田畝和土方計算 土地和距離測量 粟米交換 倉庫體積 賦稅攤派等.這些問題的解答,應用了分數計算方法 開平方 開立方 二次方程和聯立一次方程的解法,這在當時居世界領先地位. 九章算數 中提出的負數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在世界數學史上是最早的。唐宋時《九章算術》是國家明令規定的教科書,北宋時由政府刊刻,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隋唐時就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已被譯成日、俄、德、法等多種文字。《九章算術》是先秦數學成就集大成的總結,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對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