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課時導學案
2、問:(1)西漢以前的戰國、秦朝時期,人們是用什么作為書寫材料的?(竹簡、木簡、絲帛)
(2)接著問:聯系生活以及前面所學的內容,想一想:人們為什么不繼續使用竹簡、木簡、絲帛作為書寫材料,而要發明新的書寫材料-----紙呢?
(學生可能會談到“竹簡、木簡笨重,絲帛昂貴”,教師再通過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觀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們的發明創造也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引導:
(1)算一算:(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感知竹簡作為書寫材料的缺陷,從而理解發明紙張的必要性。)
①一片竹簡最多能寫20來字,一卷竹簡由十幾片竹片串成,最多能寫多少個字?(一卷竹簡有一斤多重)
②一張紙可以寫多少個字?如果用竹簡書寫XX個,需要多重的竹簡?
我們書包里有20多本書,如果用竹簡書寫,就有十幾噸重了。我們不是背書包,而是背卡車啦。
(2)舉出一些例子:
①顯示:《西漢文學家東方塑向漢武帝上奏本》圖片。(圖上兩個抬著一捆捆竹簡,就是東方塑的奏本。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簡,派了兩個人才抬進宮去。)
②秦始皇每天還批閱120多斤重的公文。
師總結過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發現竹簡、木簡笨重,使用不方便,也不容易保存;而絲帛雖然輕盈,但是太昂貴,平民老百姓用不起。再加上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于是就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發明了紙。
過渡: 西漢早期,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 但這時候的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人們不斷地摸索、改進,最終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問:誰改進了造紙術?
二、造紙術的改進-----蔡倫
【歷史相冊】
展示蔡倫畫像,通過讓學生給蔡倫制作一張個性名片來介紹蔡倫其人其事。
制作個性名片
【姓名】:
【朝代
【職業】:
【人物事跡】:
【人物影響】:
【人生格言】:
可以引導:問:蔡倫改進造紙術,有哪些突破?
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后,造紙原料容易找到、便宜,紙張質量也提高了,于是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紙成為竹簡、木牘、絲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
三、造紙流程
1、讓學生結合《漢代造紙示意圖》,想一想:紙到底是怎樣造出來的呢?(課前讓學生回去嘗試著制造一張紙,課上展示,談感受,這樣就能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造紙工藝。)
水浸 切碎 洗滌 蒸煮 漂洗 舂搗 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 撈取紙漿 干燥后即成為紙張
師補充講解:“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干燥后即成為紙張。
過渡:三、四世紀(魏晉南北朝)時,紙不僅在我國國內大紅大紫,深受歡迎,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廣泛的書寫材料,而且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耀眼明星。
四、我國的造紙術走向了世界
1、師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我國造紙術最先傳到朝鮮和越南,大約在隋朝末年,由朝鮮傳到日本。唐玄宗時,造紙術飄洋過海來到阿拉伯。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入了歐洲。400多年后,傳到美洲。19世紀,澳洲也建起了造紙廠。這樣,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術傳遍了整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