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案例2昭君出塞
乙同學:同樣,著名的史學家翦伯贊、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也是獨具卓識的。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樣看待昭君出塞的:(投影詩文)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翦伯贊《題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董必武《謁昭君墓》
丙同學:由此可見,昭君出塞與呼韓邪單于和親,不是屈辱的納貢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結合,它帶來的不再是擄掠屠殺的血雨腥風,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與融合。有史書記載為證:(投影課本黑體字)昭君出塞后,“邊城晏聞,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乙同學:是的,和親只是改善關系的一種方式,有些和親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沒有任何被迫的情況存在。今天,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教室里又回旋起抑揚錯落、玉盤滾珠的琵琶名曲。我相信這些話不但記在了書本上,而且刻印在了同學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