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導入語例示二]
(教師掛“秦漢關中水利圖”)同學們,我們現在來看這張“秦漢關中水利圖”。圖中連接涇水和渭水的這個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漢武帝時接受白公的建議開鑿的,白渠在長安附近,長200里,灌溉田地達45萬畝。對關中農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班固在《漢書·溝洫志》里記載當時百姓得其利而歌其功曰:“……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代,除了白渠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設,都為漢王朝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看本課的第一個問題,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板書]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進步
1.水利的興修
[教師引導]同學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母親河,她一方面用她寬廣的胸膛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驁不馴,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決口、改道,給兩岸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僅在漢朝,就多次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治理黃河、使黃河變害為利,就成了兩漢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請同學們看書前兩段的大字內容。看看兩漢是怎樣治理黃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學們要把主要內容復述一次。
[教師過渡]由此看來,兩漢時大規模治理黃河有兩次,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
[板書]漢武帝時治理黃河
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黃河
[教師引導]除了治理黃河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設?
[教師補充]除了白渠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國渠、六輔渠,龍首渠等。(教師可指圖講解)
[板書]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
[教師講解]黃河原稱“河水”,西漢初年開始有了黃河的稱呼。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秦漢時期,這一區域的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商鞅變法時因大規模墾殖而遭受破壞的西安附近塬區森林和秦嶺北坡邊緣森林,到了秦始皇時期,因大興宮室,砍伐殆盡。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水泥沙含量增多 ,河床因泥沙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治理黃河成了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漢武帝與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正是認識到了“農業是天下之本,水利是農業之本”的表現。他們采取的措施,使漢代水利事業得到發展,農耕區域擴大。不過,同學們應該明白一點的是漢武帝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他對黃河水患的認識有一個可以說是相當漫長的過程,聽任黃河水泛濫了二十年,直至影響到了國家財政收入,他才下決心治河的,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第一個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內容,說一說,田
蚡為什么不讓武帝治河?漢武帝為什么會聽他的話?
[教師過渡]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
[板書]2.農具的改進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內容,把農業在漢代發展的表現全找出來。
[教師引導]我們先來看一下農具的改進:
[板書]耕作工具:犁壁出現、二牛抬杠法
播種工具:耬車
[教師講解](用模型演示或圖片顯示,不具備條件的讓學生看課本上插圖)西漢時犁、镢、鏟、鍬、鎬、鋤、鐮、耙、刀等鐵農具已廣泛使用。鐵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適應不同的土質和耕作條件。在考古發掘中,不少地方出現了鐵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壟,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這一農具的出現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當時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時趙過推廣耦犁,二牛三人協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牽牛,一人扶犁,一個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漢末年,牛耕技術又有改進,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時用牛鼻穿環來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這是牛耕技術的重大進步。耬車也是趙過發明。耬車是播種機械,有三個鐵制耬足,同時播三行,所以又稱三腳耬。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種一頃地,效率很高。使用這種耬下種,深淺一致,行距均勻,利于作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