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師引導]前面我們講漢武帝大一統時期到他實行大一統有一個客觀背景(即大一統實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勢力膨脹,諸侯坐大。由于經商致富快,盡管漢代商人地位很低,但還是有人棄農經商。到漢代中期出現了一些大商人。家財萬貫,權勢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權統一,因此 ,漢武帝時開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統一鑄幣權和鹽鐵官營就是實現經濟上大一統的重要措施。
[教師過渡]同學們請看一下漢代商業興盛的第二個表現是什么?
[板書]2.城市的繁榮、長安和洛陽
[教師引導]同學們從城市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找出兩漢城市繁榮的表現。
[教師講解]我們以課本上提供的“西漢長安平面圖”為例,來看一下漢代城市的盛況。長安是西漢的首都,位于今陜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墻周長25.7公里,比當時西方著名的羅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寬闊的城門和八街(縱街)十陌(橫街),中央大街南北長達5.5公里,非常寬廣。城內有宮殿、官署、武庫,有商業和手工業區,有居民區,布局整齊。商業分城東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進行商業活動的列肆,商業繁盛,下面我們具體看圖,長安城地勢南高北低。由于當時先建宮殿(先建長樂宮,又建未央宮),后建城墻以及地形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規則形狀。未央宮位于城的西南角,長樂宮位于東南角,西市南叫桂宮,東市南叫北宮,長樂宮的北面叫明光宮。長安城墻用黃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寬,墻基寬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門。每個城門有三個門洞。各寬八米,可容四輛車通行。城內主要街道,都與城門相通。當時街道兩側都植有樹木。商業區是西市和東市,商業活動和手工業作坊都集中在這里。表明了漢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業活動氛圍。
我們再以“東漢市集畫像磚”為例,來看一下兩漢的商業活動具體情況。這個畫像磚出土于四川廣漢周村,磚左邊有一門,門上題“東市門”。磚右端是市樓,樓內題“市樓”二字。市樓又名“旗亭”,是市場交易管理機構。樓頂上裝飾一只鳳,二樓上懸掛一個鼓,早、晚擊鼓以通告開閉市門。樓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場的官吏。市門與市樓之間為交易場所,有擺攤販賣的,有列肆坐售的,有討價還價的。這塊畫像磚,生動地反映了東漢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教師引導]除了我們上面講過的以外,兩漢時期,在城市管理方面還有一些規定:如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罰。這些規定對不對,你怎么看?請同學們討論之后,亮出自己的觀點。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漢武帝時,黃河下游決口,十幾個郡遭受洪災。武帝下令治理黃河,經過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疏通黃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黃河大堤。黃河下游兩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又變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黃河沒有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