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古今歷史,滲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課“明長城”專題為例
歷史是人文學科,有著責無旁貸的育人功能。歷史是豐富的,不是教材內容所能涵蓋的。所以適當補充古今歷史材料,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有實質教育價值。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1課“明長城”專題我是這樣設計課堂的:
第一步比較秦明長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紅色閃爍的長城”,把秦長城縮小放在明長城的右下角。讓學生對比,說出它們的不同(長度、起止點。延伸運用材料的不同)。
第二步看錄像《話說長城》講述秦至明修筑長城的歷史。由此所想,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完成感悟論壇:回顧歷史,長城的修筑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把全班分成南北兩隊,以正反兩方觀點展開辯論。對學生閃光點的回答要加以肯定。比如:長城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長城是歷代重要的軍事要地。長城的修筑阻礙了民族之間的關系。長城的修筑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等,最后教師要提升認識高度:事實證明,長城可摧,而人心鑄成的堅固長城不可摧──眾志成城。可給學生簡述八年抗日、抗擊非典等實例,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第三步展示材料一:俗傳“當年建關時,匠師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后只剩下一磚,此磚今存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之上。”── 《中國名勝詞典·嘉峪關》設計
問題:這個材料說明了什么?由此對學生進行愛科學教育。
然后展示材料二:綠色長城工程
雄偉的長城穿越我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由于人為或自然原因,長城沿線生態環境破壞嚴重。1999年7月,周光召、吳階平、賈蘭坡等22位院士、著名科學家提出了“建設長城綠化系統工程”的倡議;XX年3月,國際友人愛潑斯坦向全國政協提案該工程應列入國家發展規劃,新疆人大代表許鵬向全國人大提議西部大開發應把該工程列入重點發展項目。計劃中長城綠色工程東起遼寧丹東,沿長城西至新疆庫爾勒市。設計沿長城兩側植樹種草,治沙還田,因地制宜營造各種林地,改造沙漠,保護長城,發展各種綠色產業和生態農業,使長城兩側盡快綠起來、美起來,人民富起來。
讓學生開闊思路,結合地理語文等相關知識,七嘴八舌:聯系現實,我們應如何保護長城?盡情發揮個人想象,踴躍發表個人見解,同時提醒學生課下用優美的文字和圖畫暢想XX年奧運時,長城的美麗。
另外我還設計展示了1980-XX年來北京旅游的海外人數圖表。如圖
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能力,自由創意:如果“五一節”我們學校的老師去長城旅游,讓你作向導,請你設計一條觀光旅游線,并用優美的語言向老師們介紹。
課下布置活動探究:搜索有關長城的資料以“話說長城”為題目,“尋訪長城”“風雨長城”“長城軼聞”“長城今朝”為內容,寫一篇記述長城滄桑的文章。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與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