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教案示例
2.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
【實驗一】植物呼吸時吸收o2
取兩個廣口瓶,甲瓶內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內放人用開水燙死的豌豆苗,密封后放到黑暗的環境條件下24小時(想一想,為什么要在黑暗的條件下培養豌豆24小時?),另取一個空瓶為丙瓶,密封后也同甲、乙瓶一樣處理。
上課時,用燃燒的蠟燭放到瓶中檢驗瓶中氣體的成分。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投影片及實驗報告的表格內。(表格中的現象、分析和結論由學生填寫)
當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教師可以詢問他們實驗操作的詳細步驟。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些人的實驗步驟比較科學。合理省時。有些人的操作繁瑣、重復、費事。如果把點燃的蠟燭先放入丙瓶檢驗,再依次放入乙瓶和甲瓶檢驗,只要點燃一次蠟燭就可以完成三個測試工作。這是最合理、省時的實驗程序。運用運籌學,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求得省時、省力的效果,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
【實驗二】植物呼吸時釋放co2
取三個廣口瓶,甲瓶內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放入燙死的豌豆苗,丙瓶為空瓶。蓋上蓋后放到黑暗環境條件下24小時,換上雙孔瓶塞,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瓶里的氣體。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討論分析現象發生的原因,得出結論,將結果填寫在投影和實驗報告的表格內。
【實驗三】方法步驟與實驗二相同,但甲瓶內沒有萌發的種子,乙瓶內放有干燥的種子,丙瓶為空瓶。實驗三和實驗二的實驗裝置可參考課本p60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釋放co2”中的圖示。學生實驗時,一部分人做實驗二,另一部分人做實驗三。學生填寫實驗報告的表格時,仍然填寫“現象”、“分析”和“結論”。
完成實驗一、二、三后,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
(1)植物的呼吸作用除了引起周圍的氣體成分改變外,還會引起什么變化?
(2)怎樣才能測定呼吸作用引起的熱量變化呢?
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制保暖的實驗裝置:在礦泉水瓶中分別裝入萌發的種子和干燥的種子,把它們和另一個空瓶中分別插入一支溫度計,然后把三個瓶子放在一個硬紙箱中,在三個瓶子的周圍填充滿鋸未木屑做為保溫材料(也可填充棉花或碎布等材料),在保溫材料里也插一支溫度計。
【實驗四】種子呼吸時放熱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觀察各組的實驗裝置,記錄甲、乙、丙三瓶內及保溫材料的溫度,然后,由各組代表匯報觀察的記錄。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記錄,得出結論。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盛萌發種子的瓶內溫度明顯較高,說明什么?
(2)干種子也有生命,但是盛干種子的瓶內溫度都沒有明顯升高,這又說明了什么?
(3)呼吸作用的強弱與生命活動是否旺盛有什么關系?(辯證統一,相互影響)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經過前面所做的四個實驗,學生已經確信植物具有呼吸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概括和綜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的結論,最后讓學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是帶有總結性的內容,它總結了這節課與上一節課的內容要點。先明確兩者的區別,再說明它們的聯系,這實際也是起復習鞏固的作用,學生是不難理解的。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