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觀察其他玻片,討論問題。
教師活動:這四種玻片都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學生乙: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學生丙:放大倍數為目鏡與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好,看來,大家對這些問題考慮比較全面,回答完全正確。下面我們針對③號片再做一次觀察,但不同的是我們換一下目鏡,看又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活動:換目鏡、觀察、討論。
教師活動:發現有什么區別嗎?
學生:放大倍數越大,細胞越大,個體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細胞越小,個體數越多。很好,看來大家都認真觀察比較過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不明白的同學再觀察比較一次。觀察完后,把顯微鏡擦干凈,如需擦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和操作步驟及其中的注意事項。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使用當中一定要養成規范使用、愛鏡護鏡的良好習慣,不要忽視注意事項。下面我們做一些課堂練習。
四、板書設計 略
五、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目標
導入新課
新課題教學
顯微鏡的結構
顯微鏡的操作
歸納總結
背景知識的介紹:(課件展示)由介紹電子顯微鏡發明的背景:“科學家的故事”——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說明細胞與生物體的關系,從而引出顯微鏡,簡述顯微分類,目前研制狀況
通過課件與實物的對照,介紹顯微鏡結構和各結構相應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① 課件中展示教師示范操作過程,并將各步注意點進一步領會
② 學生按要求自主嘗試操作
③ 由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操作顯微鏡,教師在教室中巡回,對有因難的同學作指導,并將學生易范的錯誤記錄下來
引導學生進行將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難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出使用顯微鏡的科學使用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探究興趣
獲得顯微鏡感性認識,為下一步作準備
明確操作步驟及各步注意點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規范操作作比較,分析遇到的問題的原因學生能力得提高
進一步探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操作的熟練度
鞏固新知識
六、[鞏固練習]
1.使用顯微鏡時,取鏡要用__________握住鏡臂,__________托住鏡座,放在自己實驗臺的偏__________,然后安裝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右手 左手 左 目鏡 物鏡
2.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__________,轉動遮光器,使一個較大的__________對準______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視,__________眼睜開,然后用手調節反光鏡,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為止。
答案:通光孔 光圈 通光孔 左 目鏡 右
3.有一臺顯微鏡,它有兩個目鏡和兩個物鏡,目鏡的放大倍數分別為5×和15×,物鏡的放大倍數分別為10×和40×。請問,這臺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是__________,最小的放大倍數是__________。假如現在觀察一個標本,需要放大150×,應該選用的目鏡為__________,物鏡為__________。
答案:600倍 50倍 15× 10×
4.用下列四組鏡頭看同一塊血液的玻片標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細胞數目最多的一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