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植物體的基本結構第二節細胞(課1)
3.制作和觀察臨時裝片也是難點,如何讓學生正確地完成裝片的制作和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的全過程,由于我國農村或偏遠地區學校的條件參差不齊,完成教學任務首先面對的就是條件問題。例如,沒有顯微鏡怎么辦?沒有載玻片和蓋玻片怎么辦?沒有滴管,沒有鑷子,沒有吸水紙,甚至沒有教材中所提及的實驗材料又怎么辦?這些問題在條件相對較好的大中城市的學校中并不成為難題,但在條件較差的學校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問題了。有人認為教學內容中的某個知識點不好講清楚才稱其為難點,對于實驗來說,怎樣滿足實驗課所需的物質條件才是最大的難點。所以,想方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制作一張臨時裝片,并在顯微鏡下看到自己的制作成果是我們課前要充分考慮的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2課時。
條件允許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先學習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第二課時,可采用實驗與教學同步進行,通過實驗歸納學習細胞的結構及其功能。
二、第一課時:
本課主要學習臨時裝片的制作,其重點是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所以,采取同步教學的方法比較好,即教師講一步,示范一步,學生做一步,當完成整個過程后,留出15~20分鐘時間,讓學生獨立地再完成一次制作過程的操作,應該注意的是,教師不能解釋太多太細,關于每一個操作步驟為什么要這樣去做只要提一個即可,而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去理解,去體會,講得太多會浪費時間,同時也會使學生失去對實驗的興趣。
1.引言設計:本課的引言可以從上節課的顯微鏡使用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開始。例如,可根據顯微鏡使用過程中學生沒有弄清的問題來設計幾個簡單的提問,幫助學生弄清楚,以便為本節課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具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口頭提問;有課前寫在小黑板或大紙上的文字提問;有選擇題;有填空題;有討論題……等等。還可以采取反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來回答。當然,學生的問題是發散型的,這就要求老師有較強的組織教學的能力,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盡量回答學生的問題。當時間不允許或學生的問題不好用幾句話說清楚的時候,就應該認真記下學生的問題,并告訴學生課后再詳細解釋。總之,要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復。這樣的過程最多不能超過5分鐘,否則會影響下面的進程。
另外一種引入方法就是直接將學生帶入本課的主題,例如:“這節課我們來親手制作臨時裝片,什么叫臨時裝片呢?我先簡單解釋一下,然后大家再動手制作,并且用顯微鏡來觀察自己所做的裝片,你將看到一些神奇的結構。”接下來,老師簡單介紹幾種玻片標本,時間也控制在5分鐘之內,因為有了第一次實驗課做基礎,本課的引言就簡單多了。各位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設計新穎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引人語,我們在此只是拋磚引玉罷了。
2.制作過程安排:
(1)介紹實驗用具:載玻片、蓋玻片、滴管、碘酒……等等。同時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動實驗用具或用品,要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生物實驗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損物品,材料也多為活體材料,所以要仔細認真,不要損壞和浪費實驗用具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