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2)
三、第二課時:
【實驗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實驗三的目的是使學生得出“沒有二氧化碳,綠葉就不能制造出淀粉”的結論。實驗三的實驗裝置分為甲、乙兩套,在甲裝置的槽里盛有25%的naoh溶液(或koh溶液),由于naoh (或koh)可以吸收空氣里的二氧化碳,所以甲裝置的空氣成分中就沒有二氧化碳;乙裝置作為甲裝置的對照,在槽里盛有清水,所以乙裝置內的空氣成分中仍然有二氧化碳。為了使對照實驗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還可以用khco3溶液代替清水盛入槽內,因為khco3溶液可以不斷逸出二氧化碳,從而增加乙裝置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
教師在做演示實驗之前,首先向學生介紹實驗三的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特別要指出在甲裝置中放naoh的目的。然后啟發學生思考:
(1)甲、乙兩套實驗裝置有什么主要區別?
(2)隨著時間的延長,甲、乙兩套實驗裝置內的空氣成分會發生什么變化?
在學生初步了解甲、乙兩套裝置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從甲、乙裝置中各取一片葉進行酒精脫色一清水沖洗一滴加碘液一清水漂洗(以上實驗操作也可以改為學生動手完成),最后展示實驗結果。摘自甲裝置的葉片未被染成藍色,而摘自乙裝置的葉片被染成藍色。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概括出實驗三的結論:必須有二氧化碳參加,綠葉才能在光下制造出淀粉。
是不是只要有了二氧化碳,植物就能進行光合作用了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栽培植物都需要哪些管理措施?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說明水對植物的重要性,指出科學實驗還證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
碳和水。
【實驗四】光合作用產生氧
實驗四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能放出氧氣。實驗材料是生長旺盛的金魚藻或黑藻。
實驗時切取十余株10cm左右的帶著頂芽嫩枝的金魚藻,切口向上,用線縛在一起,放入盛有溫水的大型號燒杯中。然后用短頸漏斗倒置在水藻上,使水藻都被罩在漏斗里,而漏斗的短柄應沒入水中,取一支細型試管,向其注入清水,水滿后用右手大拇指撳住管口倒插入水中,然后套在漏斗柄上(套在漏斗柄上的試管此時不應帶有氣體)。
在溫度20c左右,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很快可以看到水藻放出一串串小氣泡,這些小氣泡通過漏斗的收集都匯入到細試管內,并且使試管的水排入到燒杯中。
這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
(1)這些氣泡是金魚藻在光照下產生的,產生的是什么氣體呢?
(2)我們怎樣收集和檢驗這些氣體呢?
簡述實驗裝置,介紹收集氣體的方法,指導學生對收集到的氣體進行檢驗(邊講邊演示)。在水下,用拇指把試管口堵住,取出試管,試管口向上,用快要熄滅的衛生香伸入試管里,衛生香立刻重新燃燒。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
(1)什么氣體能夠幫助燃燒?
(2)試管中的氧氣從何而來,
(3)這個實驗可以說明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歸納總結:植物在陽光下產生氧氣。
光合作用釋放氧的實驗受溫度、陽光、二氧化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可以在燒杯內加入少量nahco3 (1克/100ml)或用吸管向水中吹氣,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當陰天光照不足時,可以用100~200瓦燈光照射代替。為了使實驗更有說服力,教師還應準備一套裝置放在暗處,作為對照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