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
學習目標:
(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3)初步學會運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實質,光反應過程和暗反應過程的區別和聯系;難點是光反應和暗反應中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該過程十分復雜,牽涉到許多物理學、化學等知識,而有機化學知識學生還未學到,因此理論性很強,很抽象很枯燥,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型與師生共同探究型相結合(含自學、談話、討論和講授等)
教學過程:復習完葉綠體的結構之后,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1. 光反應的場所和外界條件為?
2.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反應中有何作用?
3.光反應中水被分解成 和 ;atp合成過程中 能轉化成了 能,該過程還需 的催化。
讓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上述問題,以上幾個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自學完成后,再利用圖分步展示光反應的各個步驟,課件可將抽象微觀的過程形象、具體化,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完光反應的過程后,讓學生閱讀有關暗反應發現過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國科學家卡爾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轉移途徑,在實驗開始時,給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追蹤發現,當空氣中的14co2減少后,14c首先出現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漸減少,糖類等有機物中的14c開始增加。讓學生思考上述過程中c元素先后轉變成了哪些物質?
利用這段材料給學生展示暗反應的科學發現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重溫了科學家的探索過程,體會到了科學家探索生物學過程的艱辛和一些巧妙的設計。
在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教材回答:
1、暗反應的場所和條件為?
2、暗反應過程中物質和能量是如何變化的?學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應的過程,該過程同樣將抽象微觀過程具體形象化,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同時課件還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內在聯系。
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過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應和暗反應比較的表格,讓學生結合教材完成,比較可以從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部位、進行條件、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等幾個方面進行,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比較和綜合的能力。
完成表格后,給學生拿出自制的板圖,讓學生把所缺內容補充完整,利用實物讓學生動手操作,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學內容都將以該圖為中心,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該圖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過程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就是對光合作用過程原理應用的具體實例:離體的葉綠體在光照下進行穩定的光合作用時,如果突然中斷co2氣體的供應,短時間內葉綠體中c3化合物與c5化合物相對含量將如何變化?該討論題要求學生要能將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與光合作用過程的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外部條件變化直接影響光合作用哪一步驟?這一問題要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然后提問學生回答,并讓學生結合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深入分析。若學生不能準確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體課件,或直接觀察自制板圖,引導學生逐步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