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節莖是由芽發育的教案示例
詳細介紹:第五章第一節莖是由芽發育的教案示例教學目標
1.了解芽的種類,理解葉芽的結構及葉芽發育。理解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
2.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葉芽的結構,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葉芽的結構”是本節的重點知識。因為: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葉芽的結構息息相關,葉芽的結構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實際上,葉芽就是尚未展開的枝條(枝條:長有葉和芽的莖)。也就是說,莖是由葉芽發育的。只有弄清葉芽的結構,才能更好地理解莖與芽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為后續知識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
2.“葉芽的發育”是本節的難點知識。因為:葉芽的發育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伴隨著葉芽的發育,新的枝條逐漸形成。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會造成一些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利用一些手段(錄像、教具、動畫等),克服時空帶來的障礙幫助學生理解葉芽的發育過程與莖形成的關系,從而突破難點。
3.“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也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知識。因為:對初一學生而言,植物體內的生長素以及生長素的濃度、作用機理,這些知識都是比較抽象而陌生的,從學生的知識基礎看,理解這些知識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教師要針對書中的內容,深入淺出地講明頂芽對側芽抑制,產生頂端優勢現象及去掉頂芽能使側芽生長、發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4.組織學生做“觀察葉芽的結構”實驗也是本節的難點內容。因為:
(1)學生經常掌握不好雙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會把手劃破。教師課前應把刀片的一側用膠布包好,并告訴學生刀片的正確拿法,避免劃傷手指。
(2)用刀片縱向剖開葉芽時,學生會出現“剖偏”現象,從而影響對葉芽的觀察效果。教師除了做好示范外,可以多備幾個葉芽,讓學生多做幾次,從中挑選出最完整的葉芽縱剖面。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本節課的引言,教師可以根據前面已經講過的知識,復習提問:植物體的根和葉各有什么功能。由此引出,營養物質的運輸是由莖完成的。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植物體的莖是怎樣產生的?啟發學生得出:莖是由芽發育而成的。
2.“芽的種類”的教學,課前可準備一些枝條(楊樹)、掛圖或投影片,告訴學生芽有許多種類,分類的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芽分類的標準和名稱的確定。一般學生能夠提到書上的兩種分類標準,教師可稍加擴充,如楊樹等植物的芽外有些鱗片保護著,這種芽又叫做鱗芽,沒有鱗片的芽又叫做裸芽。以此說明芽的名稱的多樣性。教師可提示學生:頂芽有可能是葉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也可能是花芽,但發育成枝條的芽,應該是葉芽或混合芽。
3.“葉芽的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與教學同步的方法,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的技能。
為了便于學生觀察葉芽的縱切面,教師可以用元白菜心,制作成“葉芽縱剖教具”,用來表明葉芽各部分的結構和名稱;用模型或動畫投影片說明葉芽發育的過程,也可用伸縮教鞭示意葉芽伸展情況;有條件的也可給學生放錄像片,進一步展示葉芽的生長、發育的全過程。明確葉芽就是枝條的雛型,其中孕育著莖的結構,莖是由芽發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