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
圖一說明在自然界中,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圖二說明生態系統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觀看動畫,思考:
(1)阿寶遇到了什么問題?
(2)分析屏幕上的圖表小組討論,組內成員補充:什么才是生態平衡?(提示:比較加網前和加網后各種生物數量的變化)
(3)小組討論,組內成員補充:如果要保護草,要怎樣做?(提示:殺蟲,打鳥,自生自滅)
引導學生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學會聆聽,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積極的肯定。
知識升華 組織學生小組交流:
達成一致的觀點: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中,由于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須了解生態規律,依據生態規律辦事,采取措施,保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使人和自然和諧發展。人類還可以在遵循和利用生態平衡規律的前提下,使生態平衡朝著有益人類的方向發展。事實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各小組代表介紹小組收集的一系列典型的事例(環保資料),學生觀看交流后,討論:
(1)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2)聯系實際,說說怎樣從自身做起,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 通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評價和總結
培養學生主動、合作學習精神,樹立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反思:
生態系統的組成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如何將突破這個知識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1、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生物這門課程關鍵在興趣。死板記憶,學生是反感的。如在“生態系統的組成”安排角色扮演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另外,利用一些問題稍作變通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雖然只是粗淺的問題,但它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是很好的。
2、教師要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扮演“消費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不象其他同學只會從書本的字里行間找現成的答案,他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課本的知識,而是憑著自己已有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決新問題,雖然,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他對知識的猜想和整合仍顯得有點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比起正確的知識更有價值,遺憾的是我當時“忘記”了表揚他,假如我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予激勵、鼓舞,無疑將會促進全班學生從傳統單一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向現代的學習方式轉變。很顯然,今后的教學,我最需要的是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確,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去掌握知識,即學習知識的能力,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促進者、組織者。
3、不能過分擴大課件作用。在上課時我全部使用課件,而且課件做得很精美,但是課后卻發現課件中背景過于美麗,有“喧賓奪主之意”。我對學生作了調查,大多都說當時只注意了畫面,而對知識點的許多內容忽略了。由于只運用了多媒體,而忽略了板書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的直觀效果。作為教師,我只站在了教師的立場上,想怎樣上課,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忽略了學生的立場。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在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多媒體成為自己的工具,是課程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