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植物的光合作用》導學設計
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認識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闡明什么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了解科學家所做的一系列實驗,體驗科學家經歷的探究歷程,認識科學探究的重要性,感受科學發現的艱辛,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是分不開的。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對經典的實驗進行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的能力
難點:理解實驗探究的方法
三、教學用具:投影片
四、教學方法:談話法和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階段
目標
教師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水的重要作用
綠色植物能產生凈化空氣的氣體
光的重要作用
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
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
淀粉在葉綠體中產生
氧氣也在葉綠體中產生
一日三餐,是我們獲取營養的重要途徑,在我們吃的蔬菜水果當中,儲藏著豐富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是植物通過什么作用制造的呢?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光合作用的發現卻經歷了200多年的時間,有數位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歷史,沿著當年科學家所走過的道路感受一下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板書: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隨處可以看到一些植物,這些植物扎根于土壤,一天天地長大,有些還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那么,植物的增重來源于哪里呢?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多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觀察到植物的這個現象,然后他指出,植物的增重來源于土壤,植物是由土壤汁構成的,是這樣嗎?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的確,有人對這個說法存在質疑,最先通過實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是:17世紀上半葉的1642年,比利時科學家赫爾蒙特。他是怎樣設計的這個實驗呢?
讀書:赫爾蒙特的實驗
1.分析實驗前后柳苗和干土的重量有何變化
2.赫爾蒙特通過此實驗得出柳苗的增重只是來自 ,你認為他忽視了哪些因素?
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做了幾組有趣的實驗:
讀書:1771年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1、在普里斯特利的四個實驗中,分別以燃燒的蠟燭和小鼠為實驗對象,當把燃燒的蠟燭和小鼠分別放進密閉的鐘罩一段時間后,出現了什么結果?
2、這種結果在放進了綠色植物之后,產生什么變化?請你說明綠色植物的作用?
當時其他科學家也都為普里斯特利的實驗吸引,并重復他的實驗,奇怪的是實驗有時獲得了成功,有時卻失敗,這是為什么呢——光的重要作用。
1779年 英格豪斯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用帶葉的枝條作了500次以上的實驗(如圖),發現植物在光照下才能(釋放氣體)更新空氣.
思考:英格豪斯當時為什么只得出植物在光下更新空氣,而沒有得出產生了氧氣
受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制約(還未能搞清楚空氣的成分)
植物能釋放凈化空氣的氧氣,它是否吸收了蠟燭燃燒產生的污濁氣體呢?
1782年,森尼別發現綠色植物在照光時,會吸收污濁氣體,而釋放凈化空氣的氣體,在化學家拉瓦錫及其助手的幫助下,得知:污濁氣體是二氧化碳,而釋放的是氧氣。直到1785年,在化學家拉瓦錫及其助手發現了空氣的組成,人們才明確綠葉在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光下釋放的是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