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師:介紹每個腎由100萬個腎單位組成,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每個腎單位猶如一個“過濾工廠”。展示腎單位的掛圖,,指出腎單位是由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等組成的。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比較尿液和血漿成分的變化,血漿和腎小囊中液體成分的不同。
教師:歸納血漿、腎小囊中液體、尿液成分的不同,對照掛圖,提問: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何作用。
學生: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讓小分子的物質通過,而大分子的物質仍留在血液中,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過濾作用。
教師:點出腎小囊中的液體是原尿。比較原尿(150升)與尿液(15升)量的巨大差別,引導學生思考:原尿中大部分成分并沒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它們去哪兒了?
學生:分析得出腎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教師:出示尿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和掛圖。
學生:對照掛圖,試敘述尿的形成過程。
教師:腎臟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出體外的?
學生:回顧本節前面的知識,描述出尿的排出過程。
教師:提出排尿的重要作用和養成及時排尿的習慣。
人體結構和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系,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衛生習慣有重要作用而且人體的結構和生理又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涉及的,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所以這部分知識較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日常積累的知識并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科學的,例如學生常把排尿和排糞便同視為排泄,認為尿液是在排泄系統中形成的等,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糾正不科學的認識。
就宏關而言,泌尿系統的組成是學生熟知的,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易與學生產生共鳴。但微觀上,具體到腎單位,對學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師注意適時出示掛圖,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
腎臟的過濾作用,以實驗模擬,便于理解,也為后面講解腎小球、腎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礎。尿的形成過程距離生活常識較遠,因此教師不急于闡述尿液形成的完整過程,而是以點連線,先以資料分析使學生比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歸納腎單位各部分的作用,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以視頻材料為線,連起各知識點,學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過程,避免了教師全盤托出,學生全盤接受的模式。尿的排出過程這一知識點較簡單,讓學生自己描述,教師補充。最后,教師提示注意泌尿系統的衛生。
就能力訓練而言,本節用多種方式(掛圖、模型、實驗、flash動畫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