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第四章 一、教學目標:描述病毒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運用資料,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關注與病毒有關的疾病,認同利用病毒可以為人類造福。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病毒的主要特征,與人類的關系難點:病毒的結構。三、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小學時打入我們體內的疫苗是毒性減弱的病毒,打入病毒可以使我們體內產生抵抗能力。
與身邊事例聯系,興致濃
病毒是不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讓學生分組討論1、病毒如何發現的?2、病毒的特點(形態,大小,有無細胞結構)?3、病毒的種類?4、病毒的結構和生活?5、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利與有害)
學生小組討論找出答案
病毒是如何發現的?介紹19世紀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病毒的過程花葉病—汁液—細菌過濾器—感染正常葉片—正常葉患花葉草病毒
學生先介紹,教師總結
病毒的特點:病毒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它的結構特點:1、有近似球形的多面體、桿形、蝌蚪形等。2、比細菌小得多,沒有細胞結構。3、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
學生先介紹,教師總結病毒的種類1、動物病毒2、植物病毒3、細菌病毒(噬菌體)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離開了活細胞,通常變成結晶體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方面:1、部分病毒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如感冒病毒,乙肝病毒,非典病毒等2、危害人類的經濟作物、家禽、家畜等。3、破壞人類使用微生物進行生產的產業,如味精業。有利方面:1、預防接種,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2、利用 病毒的特性,人們用綠膿桿菌病毒防止燒傷病人傷 口受綠膿桿菌感染化膿3、利用病毒可制高效的生物農藥教學反思:本課主要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回答老師的問題,從而增進他們的小組合作性為主。從生活中學生是否打過疫苗入手,學生較具有興趣。而且學生雖然很多都打過疫苗,但并不知道疫苗就是一種病毒,這個知識點跟他們的已有知識發生矛盾,所以學生有興趣聽課。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讓他們每個人溶入到課堂中去,因為問題比較簡單,在書本上也能找出答案,所以學生較易進入課堂狀態。而講到病毒的種類時,以禽流感病毒和sars為例,讓學生判斷是什么類型的病毒,學生興致高,而且比較深刻。 對于小組中有的學生不能融入課堂中這個問題,我嘗試讓學生給自己小組起組名,讓他們的集體觀點更濃,利于小組合作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