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感受原文在字里行間體現出的感情。
2、了解全文的結構和線索。
3、體會原文的伏筆的運用。
【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本文節選自中國臺灣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這篇小說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為原型,描寫了一個孩子在經歷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終認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子,而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本文重點描述了父親的形象,字里行間無不充滿了對父親的愛。伴隨著這種愛,英子告別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讓我們追隨作者的腳步,去感受這種愛,追尋作者告別童年的腳步。
二、整體把握
1、速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 文中幾次寫到了爸爸的花?(讀相關部分)
⑵ 對花的描寫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體,貫穿了全文)
⑶ 在這些描寫中又寫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憶?
(根據學生的回答,理清課文思路)
文中三次寫到花:
① “我”的襟上別著爸爸種的夾竹桃。
② 院里的花今年都還沒有上麻渣,因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時爸爸最喜愛花。
③ 爸爸的夾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幾個。
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
一(1~12)爸爸沒有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想起昨天在醫院看望爸爸的情景。
二(3~31)“我”想起爸爸逼“我”上學的事。
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沒有上肥,而爸爸平時最喜愛花。
四(35~53)畢業典禮上“我”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想起過去爸爸讓單獨去匯錢的事。
五(54~67)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長大了。
(指導學生閱讀相應的部分,討論回答上述問題)
三、探究寫作思路
1、本文的題目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實際上具有兩層含義,是哪兩層含義呢?
(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稟花的爸爸的辭世。)
2、貫穿全文的線索不僅僅是對爸爸愛花的描寫,還有一條什么線索呢?
(畢業典禮)
3、而作者在描寫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憶,這種寫作手法叫做什么?
(插敘)
4、而這些回憶的展開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開頭都有伏筆。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訊時,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鎮定和安靜。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
(與“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句話相對應)
5、第一段寫爸爸對她說的話還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對應?
⑴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回憶起爸爸叫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
⑵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回憶起爸爸懲罰她賴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對她的愛是很深的。
6、討論探究:作者用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這兩條線索貫穿全文,并且采用插敘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憶。而這些回憶和描寫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話引起的。作者采用這樣的思路是為了起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