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學設計
思考1:“我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思考2:“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思考3:“決不辜負生命”、“勇敢地活下去”──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這三點思考,呈層層遞進關系。聯系到作者自小病魔纏身,在長期同病魔作斗爭的同時,還筆耕不輟,在文學道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的這一番體悟,更值得我們每一個健康的人咀嚼、深思。
板書設計:
尋常事例 引發對生命的思考
飛蛾求生 生之欲望 意義
瓜子抗爭 生命力 價值
靜聽心跳 生命 奮斗
2、精讀、局部分析:
⑴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么?
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欲望”。
⑵ 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么不能去掉?
明確:“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反映小瓜苗出乎意料的生命力,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⑶ 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明確:“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里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里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⑷ “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但后來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⑸ 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為什么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
明確: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⑹ 如何理解“從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明確:生命是短暫的人們要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盡量多做有于益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事,使生命更有價值。
3、多角度研討:
⑴ 三個事例中,其中兩個都涉及小生命,這樣安排有何用意?
在人類眼中,小小的飛蛾實在不屑一顧,一粒瓜子,同樣微不足道。飛蛾所表現出來的對生的渴求,瓜子的萌芽吐葉,這里“形體”與“精神”,“形體”與“力量”構成巨大的反差,而這一巨大的反差,又成為震撼人們心靈的根本原因。作者這樣安排,正反映了構思的巧妙。
⑵ 三個事例如此排列,有何用意?
第一個事例寫小飛蛾,面臨這嚴重的威脅仍然極力抗爭,表明凡是生命都有強烈的“生之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第二個事例寫小瓜子,在幾乎是沒有生長條件的環境下,長成一截小瓜苗,是以生命的誕生說明生命力的強大;第三個事例是寫作者靜聽自己的心跳,產生了強烈的生命意識,進而嚴肅地思考人生。這樣,從動物、植物寫到人,由聲的欲望、生命力的強大寫到對人生的思考,層層拓展又步步深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