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設計6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
⑴ 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⑵ 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⑶ 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8、拓展閱讀:
⑴ 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⑵ 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結
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1、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⑴ 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其中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⑵ 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2、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仰后場,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