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設計13
【教學理念】
盡力挖掘文章美點,找出最佳途徑讓學生直接接觸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豐富文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特別是要注重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隨筆(散文的一種),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聞”、“見”、“問”三個片斷,依次寫了方仲永從5歲到20歲之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在這部分中,作者詳寫第一個片斷,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極簡略地寫后兩個片斷,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闡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揚、對比鮮明的寫作方法,語言精煉、說理深刻、啟人心扉。
【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下學期,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初步具備了自學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同學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積極的思維、豐富的活動感知文情、理解文理,從而完成對本課的學習。
【教學理念】教學目的
1、德育點:
理解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以及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能力點:
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3、知識點:
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釋題導入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20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題目中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析讀課文
1、朗讀課文:
2、翻譯課文:
學生一人一句輪譯,要講清重點詞語;教師適當點撥、補充注釋:
隸:屬于。(“世隸耕”)
嘗:曾經。(“未嘗識書具”)
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父異焉”)
書:動詞,寫。(“即書詩四句”)
為:動詞,題上。(“并自為其名”)
是:這。(“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就:完成。(“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或:有的人。(“或以錢幣丐之”)
利: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利。(“父利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