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設計13
然:這樣。(“父利其然也”)
從:跟從。(“從先人還家”)
還:回家。(“還自揚州”)
賢:比……好,優秀。(“賢于材人遠矣”)
卒:最終。(“卒之為眾人”)
且:況且。(“且為眾人”)
固:本來。(“固眾人”)
自:① 自己。(“并自為其名”)② 從: (“還自揚州”、“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稍稍賓客其父”)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概括段意: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4、問題發掘:
⑴ 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目的是什么?
(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⑵ 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⑶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⑷ 第三段議論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⑸ 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
(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呂蒙這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那么,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5、課文歸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揚后抑,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課堂練習
1、填空:
⑴ 《傷仲永》選自__________,是__________因惋惜方仲永而寫的一篇短文。“傷”,這里有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闡明了一個發人深思的道理:________,才能不斷進步;________則必然才智枯竭,最終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⑵ 從體裁來看,《傷仲永》屬于_________。文章明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提出作者的見解。
2、語段閱讀理解: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