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千古濤聲》教學指導
朱光潛先生則從思維、審美的角度對“視覺癱瘓”作如是觀:“特別新鮮有趣的東西本來在那里,我們不容易‘見’著,因為我們的習慣蒙蔽住我們的眼睛。……誰沒有看見在田里收獲的農夫農婦?但是誰——除非是米勒(milet)(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藝術家,絕大多數作品表現的是農民題材,著名的有《拾穗》。——筆者)陶淵明和華茲華斯(wordsworth)(英國十八~十九世紀詩人,主張回到自然,代表作有《孤獨的割麥人》——筆者)——在這中間見著新鮮有趣的詩?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大千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是習慣蒙蔽了人們的眼睛、思想和心靈,使我們逐漸變得閉目塞聽,思想遲鈍、心靈封閉。能不被習慣所蒙蔽,就能成為大畫家、大詩人。讀了詩,就能感受到詩人所指給我們看的生活中的美。因此,要想有所發現,便要驅除習慣和陳見的蒙蔽,像詩人那樣,始終保持一份童心,一份天真,對事物懷有新鮮感、新奇感,使所看到的事物,都像第一次看到一樣,陌生而好奇。這可以視為一種言語思維、言語心態的調適,是言語精神意識的重建。
可見,發現的前提,就是去“蔽”。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學就是一個引導學生消除蒙蔽的過程,是與陳見、習慣作斗爭的過程。誰能從種種厚重的遮蔽中脫穎而出,誰就是斗爭的勝利者,每一點微不足道發現都是值得稱羨的,都應該給予鼓勵。發現一次,精神生命就獲得一點的自由;日積月累,心靈境界不斷擴大,言語生命也就逐漸強大起來。小發現,小自由;大發現,大自由。存在的言語生命就是寄寓于永不滿足、不斷發現之中。
三、實踐參考
(一)關于文體的辨析
本單元選文體裁是很豐富的:《長江》《筏子》《一條大河》《江之歌》是散文,《當我死時》是詩歌,《黃河頌》《長江之歌》是歌詞,《運河與揚子江》是詩體的“對話”,《壺口與龍門》是說明文。文章的體裁,又叫文章體式,簡稱文體。體裁,是指寫作的形式規范,是因表達內容的不同需要,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形成、發展的。在今后的讀、寫活動中,要逐漸引導學生體認各種體裁的特點,培養精細敏銳的文體感、語感,發現和發展個人對某一文體的特殊愛好。
(二)關于寫“不一樣”的
本單元綜合性實踐活動,就是圍繞著培養“不一樣”——“特點”意識。先從閱讀課文中去尋找“不一樣”的地方,再到自己的記憶中去尋找“不一樣”的寫作素材,通過自己的比較篩選,找出最有個人特點的來寫:標題、感受、情感和表達,都要努力做到“不一樣”。然后是“說”的練習,請同學們再次回到課文中,尋找文中詞句用得“不一樣”的,嘗試著說一段“不一樣”的話,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加深感悟。最后再通過一次調查活動,鞏固關于“不一樣”的認知,以總其成。
這是一種言語思維習慣的培養。使學生不論是聽、讀、說、寫,首先想到的就是其中“不一樣”的是什么,最“不一樣”的是什么。有了這種意識,在言語活動中,學生就有了一把尺子,會變得挑剔,會有自己的最基本的判斷:雷同的不好,“不一樣”的才是可取的。他們會知道,“不一樣”的反面是“一樣”,這自然是要盡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