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千古濤聲》教學指導
錢理群先生在《語文教學門外談》中說:“關于‘發現’這一關鍵詞,我們已經談得夠多了;但最后還要說一點,發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重新發現’的概念,提倡‘同題重寫’,這當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生命發展的階梯上(小學、初中、高中)對一些基本的生命現象、命題(例如對于大自然、父母、老師、同學……的關愛)不斷地進行新的觀察,新的思考,以期有新的發現與表達;或者以一種新的眼光去重新觀察一些看來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現象,獲得一種新的發現的喜悅與寫作沖動。這里,同樣也隱含著一種教育的理念,即是要使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發現’的狀態中。在我們看來,永遠保持發現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期待,才會不斷產生學習、探索的熱情和沖動:這正是一切創造性的學習、研究與勞動的原動力。我們引用北京大學中文系著名教授與詩人林庚先生的話:‘詩的本質就是發現;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的美’,并且對學生這樣說——這里所說的‘嬰兒’狀態,就是要保持嬰兒那樣的‘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用‘初次的眼光與心態’去觀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你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同學們不妨作一次試驗:明天早上起來——美國作家梭羅在他的《瓦爾登湖》里說,人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靈魂,或者說就是人的官能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彌漫一次’。因此,早晨醒來,都會有一種‘黎明感覺’,驅使人去重新發現與追求一種‘崇高的生活’;那么,你就懷著這樣的‘黎明感覺’走在上學的路上,盡管你已經走了千百次,對路上的一切早已麻木得失去了感覺,那么,這一次,你試圖用新的眼光再看一看,你會因突然的發現而產生新的感動,把這種美好的新鮮感寫下來,你甚至會覺得你的似乎已經厭倦了的重復的生活又有了新的開始。如果你每天都這樣‘重新看一切’,你就會有古人所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覺,也就是進入了生命的‘新生’狀態。長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人們所說的‘赤子之心’,人類最具有創造性的大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其實都是一些赤子,永遠的赤子。這樣說來,中小學的寫作教育如果能引導學生永遠處于嬰兒般的‘發現’狀態,那就不僅為學生的終生寫作,也為其終生精神發展打好了一個‘底’。”誤讀和發現,是造物主贈送給人類童心的一份瑰寶。言語生命永遠保持“新生”狀態,當一個“永遠的赤子”,這便是永遠享有“誤讀”和“發現”的奧秘,是人的精神發育、更新的奧秘,也是言語生命存在的奧秘。
寫作教學(包括閱讀教學)重在言語感知和認知心理的更新,師生都應葆有童心,努力追求、追逐“不一樣”的“發現”:教師為學生創造種種發現的條件和環境,學生競相嘗試著尋獲自己新鮮的發現。有了發現,寫作便“言之有物”,就不畏懼寫。每一點的發現,都必將伴隨著寫作的沖動和生命的感奮,都是精神發展、生命成長的證明。
(三)關于“寫寫家鄉的河、家鄉的山”
本活動之所以要求寫的是“家鄉的……”,是因為“家鄉”便意味著是“特殊的”,能喚起他們的兒時生活的記憶,避免雷同,較為容易寫出特征來。引導學生寫自己家鄉的山水、街巷、路橋等熟悉的景物,關鍵的是要和他們的生活、情感、成長等經歷發生直接的關系,是自己曾經耳聞目睹過的,親身體驗過的,才能“不一樣”,才有自己的“發現”。教師要鼓勵那些寫得與眾不同的文章,幫助學生區分哪些是雷同的,哪些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局部的,甚至是“細節”上的“不一樣”,都要給予熱情的肯定。這樣,學生在寫作或說話時,就會逐漸形成一種追求表達獨特經歷、經驗、感受的自覺,這對日后的言語發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