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設計
目標一:作者及時代背景。
目標二:揣摩語言,理解難句。
目標三:賞析文章的含蓄美、修辭美、哲理美。
目標四:感受李大釗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師選一位學生讀這些文字,明確學習目標,使課堂學習有的放矢。
三、作者及背景介紹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可自行朗讀介紹,也可投影顯示。
教師也可提供必需的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1.關于作者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xx年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xx年赴日本,就讀于早稻田大學。19xx年回國,任北京《晨報》主筆。1918年,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后兼經濟學教授。在對中國社會進行的深刻的認識與對馬克思主義有了系統的學習與領悟之后,他發自內心的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首先揭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熱烈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紀元”的到來,并立即向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強盜世界”展開了堅強不屈的斗爭。也就是在這一年,參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并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宣傳反帝愛國思想,成為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之后,對黨的建設,工人、學生運動,統一戰線,均有重大貢獻。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于北京,時年僅三十八歲。李大釗不僅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一位學者和詩人。他的詩文被魯迅譽為“革命史上的豐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釗選集》(1959年出版)、《李大釗詩選注》(1979年出版)。
這里錄一首李大釗留學日本時(19xx年)作的《口占一絕》以志紀念:
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
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
2.關于背景
本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正當五四運動高潮過后。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子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了對新文化運動的破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運動發動猖狂的反撲。社會黑暗到了極點。中華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維艱。
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是臨陣脫逃,垂頭喪氣,悲觀失望,彷徨苦悶,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民族精神?這是擺在每一個有愛國心的正直的人們面前的嚴峻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必須作出明確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顏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或化敵為友,為虎作倀,或畏懼斗爭,循跡而去。大多數正直的有愛國心的人們,則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針對這種現實和精神狀態,李大釗大聲疾呼,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嚴重的歷史關頭,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樹立起沖破險阻的必勝信心,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根據拼音寫詞語或者給漢字注音。
一(xiè)_________千里
叢山(dié)_________嶺
險(jùn)_________
阻(yì)_________
逼(xiá)________
(qí qū)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