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記趣》教案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
目標設定:(學生討論制定)(3分鐘)
目標設想:
1、 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學會斷句,注意感情和節奏。
2、 借助字典、注釋,了解字詞解釋、句子含義。
3、 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3分鐘)
1、教師活動:生命的街車走過千坎萬坷,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已經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憶卻永遠定格在我們的整個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純潔的心靈制成的清凈的海藍色;童年的畫卷是用希望描繪成的五彩繽紛的夢想;童年的詩歌是用幻想寫成的一首完美的歡樂。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追億幼時的童真童趣。
2、學生口述作者及課文出處,教師補充。
沈復,生于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書中記敘了夫妻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覽見聞,記敘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娛處和悲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30分鐘)
1、學生朗讀課文,糾正字詞讀音。(自讀、相互糾正)(5分鐘)
2、齊讀課文,注意節奏和感情。(教師引導)(5分鐘)
3、借助字典、注釋,了解字詞解釋,句子含義。(自學、討論、交流、糾正)(10分鐘)
如:明察秋毫 故 私 擬 強 怡然稱快 神游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方 之 以 或 其
4、 合作復述文中三件趣事。(自述、交流、評價)(10分鐘)
三、復習鞏固。(10分鐘)
1、識記文中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筆記本上翻譯全文。(課后作業)
第二課時
目標設想:
1、翻譯全文
2、體會作者情感
3、認識觀察和想象之間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翻譯全文、(合作交流)(10分鐘)
1、交換筆記本,檢查翻譯情況
2、教師講述課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鶴舞(于)空”、“使之(于)臺齊”、“驅之(于)別院”等、
“作…… 觀”、“以…… 為”、“ …… 為所 …… ”等
二、學生質疑、探究思考(10分鐘)
比如:1、你對文中哪件趣事最感興趣,為什么?(討論、交流)
2、文中描寫作者充滿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討論回答)
①、私 擬作群鶴舞空…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②、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怡然稱快。
③、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驅之別院。
3、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理?(討論明確仔細觀察與想象力的關系;這些樂趣反映了作者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