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記趣
一提起童年,相信大家都會想起很多有趣的往事來。雖然現在看來當時的所作所為是那么的幼稚可笑,但是,我們當時的言談舉止卻是發自內心的、沒有任何的世俗偏見,所以人們的年齡愈大,經歷的世事愈多,愈是懷念無憂無慮、純真無暇的童年時光。
一、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和詞典讀懂這篇課文,熟讀成誦。
2.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視小為大的童趣。
3.認識觀察、聯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導自己的作文實踐。
二、學習要點
1.基礎知識
讀準紅色字的讀音
稚(zhì) 藐(miǎo) 項為之強(jiàng)
怡(yí)然 唳(lì) 凹凸(āo tū)
壑(hè) 龐(páng) 哈蟆(há ma)
辨析形近字
┏稚 zhì 幼小。~氣。
┗睢 suī 任意胡為。恣~。
┏藐 miǎo 小。~小、~視。
┗邈 miǎo 遙遠。 ~遠。
┏龐 páng 大。~然大物。
┗寵 chǒng 寵愛、偏愛。~物、~幸。 積累成語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細小的東西。
風聲鶴唳:前秦苻堅領兵進攻東晉,大敗而逃,潰兵聽到風聲和鶴叫,都疑心是追兵(見于《晉書·謝玄傳》)。形容驚慌疑懼。
文學常識
沈復,生于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今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卷,卷五《中山記歷》、卷六《養生記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記》中記敘了夫妻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見聞,記敘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一些世態人情,舊禮教對人們的束縛,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詞樸素,情感真摯,前人曾有“幽芳凄艷,讀之心醉”的評語,文學氣氛頗濃。
2.課文理解
這是作者追記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圍繞“記趣”這一中心,選取三個典型事例進行記敘。
幼時記趣
沈復 一、[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得清極細小的東西。
余:代詞,我。張目:睜大眼睛。張,張開,這里是張得很大的意思。明察秋毫:這是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細小的東西。開頭這一句形容目光敏銳,既不怕強烈陽光的刺激,又能觀察入微,連極細小的東西也能看得清楚。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
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飾“微物”。其:代詞,相當于“它的”。紋理:泛指花紋。物體上的花紋本來就不易辨認,如果物體極其細小,就更難看清楚。必:副詞,一定。“必細察”,強調了對觀察的特別愛好和觀察的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