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記趣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我那時年紀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出神:精神過度集中而有點發呆。神定:心神安定。驅之別院:即驅之于別院,介詞“于”省略。
開頭一段,總敘“物外之趣”。
這一部分敘述了作者幼時眼力很強,又十分愛好觀察,因而時常獲得與眾不同的樂趣。這就自然引出下文對 “物外之趣” 的具體分述。
以下幾段,具體記述各種“物外之趣”。
第2段,寫觀蚊如鶴之趣。
這一段描寫了觀蚊如鶴的兩個畫面。作者為此心神專注,興味盎然。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觀賞群鶴舞空圖,是奇特想像之一。
作者從幾個角度來描寫夏天蚊群的?
聲音-如雷;飛舞-如鶴;數量-千百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說明了什么?
表現了“我”對觀察蚊群的興趣之濃。
第二層,寫觀賞白鶴青云圖,是奇特想像之二。
作者為什么將蚊子視為“鶴”呢?
因為作者“私擬作群鶴舞空”,“作青云白鶴觀”,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鶴也”,“果如鶴唳云端”了。
這一“幼趣”表現了作者兒時的哪些特點?
善于想像與聯想。這里作者不是單憑視覺去接觸畫面,而是心有所向,憑借主觀想像去感受畫面。當然這種主觀想像是合理的,因為蚊與鶴有形似聲似之處。正由于這種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夠進入一種觀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第3段,寫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
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內容呢?
交代了觀察的地點、身體的姿勢、觀察的角度。“目”“視”前分別以“定”“細”二字來修飾,強調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注意力是心與目并用的。
本段寫神游山林的樂趣突出了幼時的哪些心理特點?
表現了幼兒視小為大、喜歡想像的特點。作者由叢草、蟲蟻、土礫聯想到自然山林、野獸的美景,進入了心曠神怡之境,豐富了美的感受,獲得移情入境、小中見大、微中見奇的欣賞效果。當然,這種想像和樂趣與作者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是密切相關的。缺乏知識和生活,也就無從想像,自然也就沒有神游的感受。
第4段,寫哈蟆吞蟲、自己驅趕哈蟆的情景。
第一句描寫哈蟆撲來的情狀。“拔山倒樹”與“叢草為林”“土礫凸者為邱”相照應。
描寫蛤蟆撲來時的情狀用了哪些詞語?
用“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形容來勢猛,力氣大,繪聲繪色,活靈活現。這里視小為大,大詞小用,著力表現幼時所見蛤蟆捕捉小蟲的情狀。
鞭打蛤蟆,驅之別院,表現了作者年幼時怎樣的性格?
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樸素感情。
綜上所述,本文生動地描述了兒童時代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三、深入探究
1.試分析本文的結構特點
明確:這篇文章總的看來脈絡清楚,結構嚴謹,可謂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文章采用了先總后分、點面結合的結構形式,緊扣“明察秋毫”這一線索,使文章前后呼應,脈絡清楚,結構嚴謹。正因為“明察秋毫”,能細察藐小之物的“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是總述,是面上的記述。正因為“明察秋毫”,所以能觀蚊或鶴,能“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為丘壑,能視蛤蟆為“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樣用三個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從點上具體記述了幼時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