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記趣
本文的詳略安排的也比較完美。從全篇來看,開頭總說“物外之趣”,文字簡潔。主體部分寫得詳盡具體,記敘了三件趣事,描繪了四幅圖畫,突出了“記趣”這一中心。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并學習的。
2.平時作文時老師經常強調“要細心觀察、善于聯想、想像”,可是同學們總感覺無處下手。試分析本文中作者的觀察與想像,總結其規律。
明確:本文充分顯示了作者觀察細致,想像奇特的特點。
文中很注意觀察的描寫,對藐小微物,“細察”其紋理;對叢草、蟲蟻、土礫,“定目細視”;對二蟲相斗,觀之“出神”。這樣的觀察,實際上是“觀”與“察”同時進行的!安臁边@個動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觀察促進了想像和聯想。觀察越細致,聯想就越豐富,想像就越奇特。例如,把飛舞的蚊群,想像為“群鶴舞空”;把蚊群沖煙飛鳴,想像為“鶴唳云端”;把叢草想像為森林,蟲蟻想像為野獸,土礫想像為丘谷。這些都是由兒童的眼光和心理來觀察、想像的;而這里的聯想和想像,又是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寫真實、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3.本文的語言既樸素自然,又生動形象,同時還符合幼童的心理特點,請你找出幾個例子欣賞一下。
明確:例子很多,比如:
“夏蚊成雷”,寫出了蚊蟲之多,轟鳴之響。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觀賞群鶴舞空圖的專注、入迷。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吐”“吞”兩個動詞,表現了蛤蟆用舌頭捕捉小蟲動作的迅速、準確,極為生動傳神。
“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這里連用“捉”“鞭”“驅”三個動詞,表現了驚恐方定,隨即懲罰蛤蟆,驅除強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兒鮮明的愛憎觀念表現的十分到位。
另外,有些詞語用得也很準確。如“沖煙飛鳴”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鶴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聽到鶴翔云端高亢的鳴叫!鞍紊降箻洹,形容蛤蟆撲來的氣勢和力量,雖然在成人看來有違事理,但以兒童的眼光看卻是自然、貼切,所以真實、生動,使人如見如聞。
4.用口頭作文的形式,給你的同學或家長說說你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 課外拓展]
重刊浮生六記序
俞平伯 重印《浮生六記》的因緣,容我略說。幼年在蘇州,曾讀過此書,當時只覺得可愛而已。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誦讀時的殘趣久蕩為云煙,即書的名字也難省憶。去秋在上海,與頡剛、伯祥兩君結鄰,偶然談起此書,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領會。頡剛的《雁來紅叢報》本,伯祥的《獨悟庵叢鈔》本,都被我借來了。既有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讀時更有滋味。且這書確也有眩人的力,我們想把這喜悅遍及于讀者諸君,于是便把它校點重印。 書共六篇,故名“六記”,今只存《閨房記樂》以下四篇,其五、六兩篇已佚。此書雖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吨猩接洑v》當是記漫游琉球之事,或系日記體!娥B生記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說。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為簡潔生動的自傳文字! ∽髡呱驈,字三白,蘇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無考,當在嘉慶十二年以后?勺⒁獾模莻習幕經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舉子。偶然寫幾句詩文,也無所存心。上不為名山之業,下不為富貴的敲門磚,意興所到,便濡毫伸紙,不必妝點,不知避忌。統觀全書,無酸語、贅語、道學語,殆以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