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人教七上及反思
一、背景介紹這篇課文的內容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風箏》。小組合作學習是基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那種單一化、模式化、教條化、靜態化的弊端,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且主動全面的發展。在教學中可促進學生高水平的思維和學習活動,而且當學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也會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中,學習者之間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學習者建構起新的、更深層的理解;在學習者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被明確化、外顯化,因而學習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監控;在學習者為解決問題面進行的交流中要達成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建立完整的認識體系。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重點問題我解決和思維拓展環節,采取了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問題的設置,給學生鋪設好的階梯,為合作學習創造基本的條件。在合作的過程中,組與組之間分工合作,組內成員也各有分工,以此來提高學習的效率。通過合作可使學生自主解決本節重點難點問題,在小組匯報成果之后,各組可取長補短,互相補充,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同時,本課中合作學習與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更強,思考問題也更加深入。
二、教材分析
魯迅先生的《風箏》,是回憶兄弟之間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寫了他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沖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筆觸細膩,情感凄婉,適合于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本文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要通過社會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嚴厲的自責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間,這更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三、教學理念
我這節課的設計是圍繞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展開的。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領會文章內容。
2.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和心理描寫。
3.理清課文思路,理解文章主題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準確理解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兄弟間的情感。
2.學習作者自我反醒的可貴品格。
3.理解作品中對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難點:通過作者心理變化的描寫,理解作品中對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打開記憶的相冊,童年無數美好的回憶浮現我們腦海,其中“風箏”就像報春的使者,首先沖開我們記憶的閘門。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一詩中曾有“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詩句,可見“風箏”在孩子的心中是倍受歡迎的玩具。可在文學家魯迅的眼里,它卻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不但不愛它,而且嫌惡它,這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風箏》這篇課文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
(二)初步感知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并注意思考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提示問題:1.這篇文章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