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語文版七下)
是誰送,送誰?3.請反復朗讀本首詩,并結合注釋,理 解詩意。請同學們把自己體會到的 意境,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4.朗讀表演。(本詩充滿激情,最好請 幾位男同學來表演)1.各抒己見,談出真情實感。2.整體感知,找到理解本詩的突破口:從首尾兩聯看,是故鄉水……長江送詩人離家遠游。3.把握詩歌字面意義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 (如:長江水遠遠渡出荊門山外,伴隨著自己來到楚地游覽,本文是作者順流而下,但他卻說江水跟從自己游覽,可見詩人的大氣魄;蒼茫起伏的山巒隨著平原曠野的延伸,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瀉千里的長江奔赴莽莽無際的遼闊草原,依然滔滔不絕,天開地闊,詩人開闊的胸襟、舒暢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間;晚上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鏡子,云氣簇擁而來,就像海上結成了一座座樓閣,乘船的詩人仍舊喜愛那不遠萬里伴隨著他的家鄉水,詩人雖是遠行,卻少了幾分憂愁多了幾分激情) 4.朗讀。三、拓展閱讀(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李白的詩句很多都與長江有聯系, 大家就曾學過他的《早發白帝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意境開 闊,激情蕩漾。 (投影):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2.請同學們朗讀、比較,這首詩與《渡荊門送別》在意境上有何相似之處。 1.朗讀、比較。 這也是李白青年時期初次出四川 時,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詩人 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 眉山尖的半圓的秋月,山月的影子 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 流,好似也依戀著這個初次離家的 游子,與《渡荊門送別》有異曲同工 之妙。2.兩位同學將兩首詩做對比朗讀表 演。四、復習導入《春望》(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我們在上學期學習了杜甫的《望岳》。,那是作者青年時代的代表作。“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怎樣的豪情壯志。可是詩人在中年卻經歷了安史之亂,長安被占,詩人被俘,在長安城時,詩人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板書題目、作者)背誦《望岳》,朗讀《春望》,了解背景。 二、重點提示(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放錄音,范讀。2.簡介律詩各聯的名稱,并提問。 (1)首聯寫什么景象?你怎樣理解 “草木深”? (2)頷聯中的“花”、“鳥”怎會使作者 “濺淚”、“驚心”呢?表達了作者什 么樣的情感? (3)“家書抵萬金”是否太夸張了?3.國難家愁使詩人變成了怎樣的形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