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語文版七下)
2.請同學談聽了這首詩后的初步感受。 1.靜聽、欣賞。2.談感受(仿佛來到了鄉村夏夜,明亮月光,驚飛了夜宿枝頭的喜鵲;習習的微風,惹得樹上的蟬兒嘶鳴。撲面而來的稻花香,使人聯想到豐收的景象。二、朗讀理解(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指名解說作者、題目。2.指導朗讀。1.依課下注釋解說:西江月,詞牌名。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愛國詞人。 2.個人朗讀、齊讀。
六、誘思導學(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提出思考題。 (1)在上片中,作者選取了哪些景 物,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體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請同學用 自己的話說一說。 (2)上片,夜色清幽,氣氛恬靜,那么 下片則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2.提出問題。 (1)你如何理解“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這句話? (2)從“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 忽見。”這句中看出:本來很熟悉茅 店的位置,一時競找不到了。這是 為什么呢?3.鼓勵個人背誦,看誰背得快。 (提出齊背要求:聲音洪亮、注意語 速)1.理解詞意。 (1)詞人選取了風、月、蟬、鵲這些尋常景物,經過巧妙組合,于尋常中見出不尋常。明亮的月光,驚飛了夜宿枝頭的喜鵲;習習的微風,惹得樹上的蟬兒嘶鳴。“驚鵲”、“鳴蟬”似寫動實寫靜,以動襯靜,真神來之筆。 (2)由近而遠,著力描寫遠處的 “星”、“雨”、“茅店”、“路”、“溪橋”, 與上片清幽、恬靜的氛圍相映成趣。2,分組討論,明確: (1)撲面而來的稻花香,使詞人聯想到豐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飾不住心頭的喜悅——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鳴,在他聽來,儼然是蛙兒們在 “說豐年”。 (2)詞人因醉心豐收景象而竟忘了自己的位置,反映了詞人當時怡然自得、淡泊瀟灑的心態。 3.踴躍背誦。集體背誦。
七、輻射比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寫農村風光的詩句?與本詩描寫的意境有何異同?交流,思考。(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詩一詞。在作者的筆下,一幅幅奇異而美麗的畫面,或令
人感慨,或使人陶醉,在思想、情感上都給予了陶冶,使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
六、板書設計參考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召開一次討論會,圍繞對古詩文的不同看法展開討論。觀點一:“古詩文那么難
學,現在又不寫古詩文,有什么必要學呢?”觀點二:“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
學習古詩文可以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同時,還有助于提高語文
整體水平。”你怎樣看待上述兩種觀點?你還有其他觀點嗎?將你的觀點說出來,并
說說理由,大家討論。
教學探討與反思 古詩文教學,一要重視“讀”,特別是朗讀;二要重視“想”,聯想詩人創作時的意境;三要重視“情”,品味作者所抒之情。做到了這三點,就差不多了。另外,應利用早自習,多積累名家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