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復習教案7
(1)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為青少年設置了哪幾道防護線?
(2)作為求成年人的你,怎樣防止“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和人身傷害”?
答題指導:本題旨在教育學生學會自我防護,體現教育立意和能力立意的思想。本題以材料為背景,第(1)題考查學生對我國末成年人保護法中對未成年人設置的四道保護線的了解,重在考查學生對書本上基礎知識的掌握。第(2)題重在考查學生的能力,學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答題時學生要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全面分析問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參考答案:(1)有三道防護線: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2)①保持高度警惕(或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時刻不忘自我保護)。②用智慧保護自己,努力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a.遇險情冷靜思考,有能力制服時要敢于面對。b.處于弱勢時。要善于選取脫身方法,如“呼救法”“周旋法”“恐嚇法”等;c.萬不得已,兩害相權取其輕;d、面對歹徒行兇,設法穩住歹徒,記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時撥打“ll0”報警電話等)。③運用法律武器維 護自己的合法權益(a.求助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的機構,如法律服務所等;b、了解維權選徑,如:“打官司”)。④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學會拒絕不良誘惑。⑤謹慎交友,避免沾染不良習氣。
第二十三課 不以規矩 難成方圓
拓展分析
1.社會生活需要秩序來維持,離開了一定的規則秩序的約束,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社會是由許多成員共同組成的,只有自覺遵守規則。遵守社會秩序,才能維護個人的利益和社會利益。無數的事實表明:公共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障,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基礎。所以遵守公共秩序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2.社會公共秩序包括社會生活秩序、公共場所秩序和交通秩序等。我國的刑法、治安管理處判條例等法規就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理本規則,也是人們同違反公共秩序行為作斗爭的有力武器。
3.社會公共秩序是人類共同生活的需要,小到社區,大到全社會,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有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紀律。遵守社會公共秩序要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要自覺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和意識,自覺遵守公共場所明文規定的規章制度。誰擾亂了公共秩序,危害了社會、危害了他人、最終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4.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質,強化公民的誠信意識。其次維護公共秩序要加強法治,依法懲治那些不守規則,不守秩序的行為。再次,維護社會公共秩序還必須將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加強法制建設,依法懲處擾亂、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另一方面,通過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意識,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例題分析
材料一:XX年5月25日,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節目講述了5月15日發生在廣東電白三中的一個案例:八年級學生吳某在校內用刀連捅6名同學。其中兩死四傷。
據中央電視臺記者訪查,死者之一王某,號稱“大哥”,經常結集一伙同學向別的同學強行索要“保護費”,少則l0元,多則上百元(索錢來買香煙,上網吧)。凡不交或交不足者,均免不了一頓拳腳相加。受害的同學有的忍氣承聲,有的為逃避挨打直至輟學,也有的向校方反映情況而得不到回應。吳某原本也是受害者:王某等常逼他交“保護費”,曾被打得多處受傷,又不愿將實情告訴父母。事發當日,王某等再次逼吳某支出200元“保護費”,而吳某只交了50元時,王某等再次大打出手。因吳早已恨之入骨,于是發生了上述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