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有朋自遠方來教案
你如何評價這類新新人類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辯論,使學生認識到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
教師小結:對于外國的文化與習俗,我們不能不加分析的簡單模仿全盤照搬。對外來文化中的有毒有害的東西,我們應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堅決抵制。(板書)
過渡: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開放已勢不可擋。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地球村”的合格公民。
教師小結:
我們要懂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認識尊重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習俗,以平等的態度,包容的心態和開放的胸襟,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讓世界手拉手,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板書)
作業布置:教材p95“yeah!走出國門去旅游”
第3課時 yeah!走出國門去旅游
活動內容:見教材p95“yeah!走出國門去旅游”
七、資料包
風俗是什么
風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歷代相沿久積而成的風尚習俗。
風俗是人們千百萬年來的一定生活方式的文化積淀。人類在與猿相揖別后,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生活在廣袤大地上的人類,生成了不同人種的原始人群和部落,而后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生活在不同條件下的人們,在同大自然作斗爭和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都各自按照與之相適應的方式進行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穩定的生活方式;一定范圍內的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風尚也就逐漸形成了。
風尚習俗,從人類最早出現的原始圖騰崇拜到現代的文明禮儀,其間變化萬千,涉及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儀規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迷信禁忌……,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多彩。一定的風俗,從空間向度和時間向度上反映著人類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物質生活、經濟水平、科學文化、社會心理和民族個性的狀況。
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我國于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締約方。自第11屆世界遺產大會首次將故宮等6項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XX年,中國已有31項自然和文化遺產被列入該名錄。
文化遺產21項
北京:長城;故宮;頤和園;天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甘肅:敦煌莫高窟;陜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西藏:布達拉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及孔林;湖北:武當山古建筑群;江西:廬山;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大同云岡石窟;江蘇:蘇州古典園林;重慶: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安徽:西遞、宏村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鐘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江蘇南京市) 吉林: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澳門歷史城區。
自然遺產4項
四川:九寨溝;四川:黃龍;湖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觀。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
山東: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樂山;福建:武夷山。
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XX年7月15日,正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決定,將“澳門歷史城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建筑群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也是XX年中國申報的唯一的世界遺產項目。它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為一體,其中包括澳門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圣老楞佐敎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圣奧斯定敎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敎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廟、舊城墻遺址、大炮臺、圣安多尼敎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敎墳場、東望洋炮臺等20多處中西式歷史建筑,這是一片昔日華洋雜居的舊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敎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