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3.你怎樣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句話?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實際上人生的意義不僅表現在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上,而且也表現在幫助他人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上。如果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而使生活更加快樂和幸福,那么,我們就會得到心靈的凈化、精神的滿足和道德的升華,我們的人生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所以我們說“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教法:閱讀討論法、活動體驗法、案例教學法。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導入新課:生活在線(教材p53)
討論1:讀了“生活在線”中的有關材料,大家有何體會呢?
提示:這里主要讓學生能夠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甚至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素質。雨天公共汽車座位潮濕的問題是一個很平常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故事中中年婦女的行為發現,公共汽車座位的潮濕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婦女的行為表明人們的素質有待于提高。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留給別人。其實,方便別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討論2:這是我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極不和諧的事情。象這樣不和諧的事情你有沒有遇到或聽說過?
提示:給別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綽號;亂扔垃圾;因自己不滿,向別人亂發泄;用自己的喜好衡量別人(特別是父母)……
討論3:綜合上述例子,你認為出現上述不和諧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會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關心、幫助他人,是社會缺乏“愛”引起的。
新課講授:
過渡: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讓世界充滿愛”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和理想。XX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把建設和諧社會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圍繞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作為公民個人應該怎么做?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板書)
活動內容:名言賞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討論: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請談談你的理解。
提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對此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但從詞面上來說,也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希望、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他人”。其實,這樣的理解過于簡單。應將它放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來理解,它是“仁者愛人”的一個方面,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之一。現代社會對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個性自由,這也是當代民主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
教師小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利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它的核心就是“愛人”,實質就是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