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你不想受人冷落,就不要冷落別人。世界就會 ;
你不想受人輕視,就不要輕視別人。世界就會 ;
你不想被人傷害,就不要傷害別人。世界就會 ;
你不想遭到戰亂,就不要侵略別人。世界就會 。……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悟到愛的意義,從而也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情感鋪墊。
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是什么?為什么?(板書)
活動內容:閱讀感悟
在我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大禹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涂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家里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別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經過XX年奮戰,三過家門而不入,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到了戰國時期,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到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河水流到鄰國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了嗎?”
討論:比較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兩則故事,說說你的感想。
提示:從白圭談治水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沒有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難免要害人害己,而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難,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做到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體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小結: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在于我們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因為在生活中,誰都不愿意干自己不愛干的事情,更不喜歡讓他人來強迫自己做不愛做的事情。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如此,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板書)
活動內容:身體力行
同學之間如何才能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讓我們共同分享。
提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考慮。首先,應該提高個人的素養,學會同情人,讓自己能夠具有寬容心,能夠容納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學會換位思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如:“假如是你會不會這樣?”“如果不這樣會怎樣?”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寬容他人,諒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