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禮貌待人》教學設計
美好的語言來自美好的心靈。建議老師在教學時,針對本校具體情況,展開討論。如:讓學生利用午休或放學后的時間,在校園里轉轉,并記錄自己聽到他人說臟話的次數。課堂上匯報,并討論這種不良行為習慣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號召學生:文明從說話開始!
也可以舉具體事例說明。如:《金魚的故事》。
有一個漁夫捕到一條金魚,它的色彩有如黃金一般奪目。于是,漁夫把金魚獻給了國王。國王很高興,不僅賞賜了漁夫,還把金魚放進了華美的魚缸。說來也奇怪,自從那條金魚來了之后,整個皇宮就彌漫著臭氣。后來國王找到精通金魚語言的人,才弄清事實。原來這條金魚經常貶損、咒罵其他的金魚,所以它一張口,就會散發臭氣。國王馬上派人把金魚扔進臭水溝,并且說“像它這樣的金魚根本就不配呆在這圣潔的皇宮中。”
林清玄(中國臺灣)
故事揭示的道理是:語言應文明。
(4)行為應得體。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和個人素質是分不開的。不同的禮儀舉止在不同場合是有不同的意義的。文明的舉止是人的內在修為,要靠長期的培養。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既尊重了他人,又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體現。
培養學生得體的行為,應從日常生活點滴入手,如打招呼、鼓掌、握手等。在教學中,可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技能。
如讓部分學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家長、老師、同學、鄰居、學校門衛、清潔人員等),另一部分同學以自己現在的身份模擬怎樣與不同的人打招呼。
教材中“文明禮貌辯論會”、“文明禮貌集訓營”的活動很棒呦!試試吧!
在體驗結束后,教師及時進行總結。不僅要表揚做得好的同學,同時要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補充相關知識,進行升華。如:《握手十忌》
①忌不講順序。作為一種禮節,握手是很講究先后順序的。在家里接待客人,客人來時,主人要先伸出手來,以示熱情歡迎;客人告辭時,主人卻應在客人后面伸手,否則,就有“逐客”之嫌疑,除此以外,握手的正確順序是:上級,長輩,女士優先;下級,晚輩,男士在后呼應,切不可搶先。
②忌掌心向下壓。一般情況下,與人握手時,把手自然大方的伸給對方就可以了。如果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伸手與之相握時,掌心應向上。但切忌掌心向下壓,去握他人的手,那樣會給人一種傲慢、盛氣凌人、粗魯的感覺。
③忌心不在焉。跟人握手時,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者一邊同人握手,一邊又與其他人打招呼,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是對對方的不尊重。正確的做法是:與人握手時,雙眼正視對方的眼睛,以示專心有誠意。
④忌戴手套。有人習慣于戴手套,但在握手時,必須把手套摘下來。在有些地方,女士被允許戴手套與人握手,其實,摘下手套更不失身份。
⑤忌持久握手。握著別人的手問長問短,看似熱情,實則過分。尤其是對異性,更不能握著人家的手長時間不放。三四秒鐘足矣。
⑥忌左手握手。除非右手有不適之處,否則,決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握手。尤其是對外國朋友,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比如:印度和穆斯林便認為,左手只適用于洗浴和去衛生間方便,而決不能去碰其他人。西方人也不喜歡用左手和別人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