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禮貌待人》教學設計
、呒呻S處濫用雙手握手。有人為了表示自己的熱情、友好,常常是像做“三明治”也是不妥當的。故友重逢,或對他人進行慰問時,可以用雙手握,但不能夾得太緊,像捉魚一樣便不合適了。
、嗉刹恢v“度”。做任何事都有個度的問題,握手也不例外。怎樣才適度呢?研究家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用手掌和手指的結合部不輕不重地握住對方的手,然后再稍稍上下晃一下。
⑨忌過分客套。有的人不論跟誰握手,都一個勁兒地點頭哈腰,這樣做,明顯地讓人覺得客套過分。與人握手,應該同時致以問候,但如條件所限,不允許出聲,點下頭也算打了招呼,致了問意。對上級長輩或者貴賓,為了表示恭敬,握手,欠一下身,也未嘗不可,但點頭、欠身和沒完沒了的點頭哈腰是兩碼事。
忌交叉握手。 有些場合,需要握手的人可能較多。碰到這種情形,可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依次與人握手。切不可交叉握手,尤其是和西方人打交道,更應該避免。即兩個人想握手,另外兩個人相握的手不能與之交叉。因為交叉會形成十字架圖案,西方人認為這是最不吉利的事。
(摘自:師寧、王頡編著,《中國公民素質訓練100例》)
(5)學會謙讓、互敬互讓。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在家庭中基本處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喜好“拔尖”,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時不懂謙讓。建議教師在教學時,采用情景分析法。用學生中常發生的相關事例做情景,深入探討,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學會道歉。
道歉是禮貌、真摯、誠懇的表現。單純的依靠教師的說教,缺乏實際體驗,學生很難將這種禮貌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動力。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調查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比如: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因為誤會而錯怪他人的事情。你是否被他人錯怪過?你當時的感受如何?你是否錯怪過他人?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談自己的切身感受?梢栽O計訪談活動。
教材《文明禮貌集訓營》活動,體驗道歉的心理感受,易帶給學生震撼!
(7)尊老愛幼、尊重婦女、關愛弱者。
從校園文明入手,做一個關愛公益的志愿者吧!
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是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對待他們更應該尊重、關心。在家庭中,學生習慣了被父母照顧,很少有學生想到要照顧父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給父母做一頓飯來鍛煉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的同時感受父母平日的辛苦,并加深對父母的理解。
(8)移風易俗、見義勇為、關愛公益。
這既是中華傳統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根據自己課時安排情況、學生情況可自主安排教學內容的詳略、處理方式等。
3.評價建議
建議本課采用觀察和描述的方式進行評價。如觀察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些思想傾向,實際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并用描述性評語表述出來。同時采用成長記錄袋的評價方式。將學生活動的資料收集起來,作為學生成長記錄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以后評價的參考依據。并可以跟蹤觀察,了解學生行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