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親子溝通(入園指導)
駿駿媽的認知曲解是——認為孩子所做的積極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孩子今天主動收拾玩具,或許在爸媽眼里,這原本就該做的,但在孩子看來,他是克服了馬上出去玩的誘惑,把玩具收拾好,應該得到表揚。
應對策略:
學會“察言觀色”。
即便是自己生養(yǎng)的孩子,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擁有和您不同的想法。所以,我們在與孩子的溝通中,要注意孩子臉上的表情,學會掌控好自己的反應。如果面對孩子興奮的表情,我們毫不留情地潑桶冷水,這樣的溝通效果可不是我們所預期的哦。
原因4:消極觀
在媽媽眼里,琳琳是一個“憤世嫉俗”的孩子,如:她今天說,“眉眉今天擦唇膏了,很俗氣的。”明天又會說,“大衛(wèi)坐他爸爸公司的車來幼兒園,神氣什么呀!”琳琳家的長輩都比較豁達,家境也還行,可孩子怎么小小年紀就如此看不起人呢?
很多家長習慣于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消極的細節(jié)上,卻看不到良好的整體形象。如:孩子不合群,真是槽糕。擁有這樣的認知曲解,很有可能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強化負面的東西,忽略正面的事實。盡管爸媽依然可以利用所學會的各種溝通技巧,但結(jié)果可能是南轅北轍。
應對策略:
聚焦解決,而非問題本身,大聲問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還是一半滿的”?
當我們強調(diào)缺點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那里,有時會忘記那或許是一個事情的兩個面,就像如何看待一只半空半滿的杯子。事實上,那個孩子雖然在一個集體中顯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遠遠優(yōu)于其他孩子,整體上絕對不比其他孩子差,關(guān)鍵要看家長是否能擁有一雙識別孩子優(yōu)點的慧眼。就像琳琳,憤世嫉俗的背后有著一顆好勝的心,善加引導,完全可以化為向上的動力。
原因5:絕對化陳述
小泳2歲時,媽媽就教她唱歌跳舞,現(xiàn)在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了,媽媽每周六、日仍然帶著女兒輾轉(zhuǎn)各個培訓班,她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說好的時間不能遲到”,“老師的作業(yè)一定要完成后才睡覺”……媽媽像一個停不下來的、精準的陀螺,這讓女兒覺得生活好累,媽媽好可怕!
小泳媽媽有一個精確而固定的觀念,認為“我和孩子就應該這么做”,并高估了不這樣做的嚴重后果。例如:孩子必須每天彈琴2小時,否則我們所有的心血將前功盡棄。這樣嚴格和不容商量的語調(diào),會令親子關(guān)系過于僵化,缺乏足夠的彈性。親子教育
應對策略:
用“更喜歡”來代替“應該”、“必須”、“不得不”。
或許您可以用“更喜歡”三個字來表達您想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媽媽更喜歡你能堅持每天彈琴2小時,畢竟我們之前已經(jīng)為此付出蠻多努力了。
常常在想:
其實,所謂的親子溝通,如果自己還沒有“通”,就無法擁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縱然有很多溝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或者換句話說,是孩子給了父母一個再成長的機會,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jié):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父母們的家庭不可少,尤其是與孩子間的溝通很重要,但愿更多的父母們能夠?qū)W會一些必要的溝通技巧,使小孩子們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加強親子關(guān)系的合諧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