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課堂上學數學,生活中找數學、用數學
“這些魚不停地游,誰也沒法數出來。”許多學生都這么說。
“有辦法的,大家想想看。”我覺得學生的問題提得好,馬上插了一句。
學生一聽,立刻凝神想著辦法。
“老師,我想出來了,如果把水倒出去,不就很容易數出條數嗎?”
我搖搖頭:“那樣魚會生病的,不行。”
“要用筐把魚撈出來,數完再放進去。”
“那樣魚會受驚的,也不是好辦法。”
“怎么辦呢?”孩子們一籌莫展了。
忽然,有一個學生眼睛一亮:“趙老師,我有辦法。你看,每個缸里的魚都有紅、綠、白3種顏色,如果按不同顏色去數,可能就數出來了。”
不知是因為疲倦,還是出于對學生的信任,金魚這會兒越來越安靜了。學生用手指點著,左數右數,果然數出了各色各樣魚的條數。
忽然,又一個學生發現了新問題:“趙老師,您看缸里各種顏色的魚同樣多,如果每個缸都是這樣的話,我們不但知道這一缸的金魚數,還可以算出所有的金魚數。”
“你怎么知道每個缸的金魚數一樣多呢?”
“你看,魚缸都一樣大,都是3種顏色的金魚,我想,工人師傅在往魚缸里投放金魚的時候,一定是按一定數量的比例投放的,這是為了給人看才有意這樣做的。”
“你說的有道理,可能是這樣的。待會兒問問養魚的工人就知道了。”我心里暗暗地贊嘆,一個不滿10歲的孩子竟有這樣的直覺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看來,數學教學不能只重課內,還要重課外,重實踐,這樣兒童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們數金魚的方法不僅僅局限于數數,實際上已經運用了加法、乘法,還體現了歸類、集合的思維方式。
在實踐中學,是我堅信不移的法則。有一回我和學生用車拉啤酒箱子。望著整車的箱子,我感到教育的契機來了。“誰能算出車上裝了多少個啤酒箱子?”
學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一個一個地數,有的說一排一排地數,有的說一層一層地數。一個女孩搖著我的胳膊,“我有最簡單的方法,老師,您聽我說。”
“好,大家都來聽她的簡便算法。”
學生立刻靜下來,這位女生慢條斯理地說:“你們看,車上的箱子擺成了一個長方體,長是5個箱子,寬是4個箱子,高是6個箱子,乘起來不就是120個箱子嗎?”
我由衷地感到,還是實踐出真知呀!
(三)書本知識同實踐緊密結合,學生得到的是活生生的知識,掌握得牢固扎實
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時間的概念,我深深地思索著:百聞不如一見,理論需要實踐。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時間的計算單位,非得讓學生親自實踐一下不可。于是,我打定了主意,在操場上畫了一個半徑4米的鐘盤,把3條長短不同、顏色各異的布帶固定在一根鐵釬上做指針。
上課了,我把學生帶到操場,讓他們圍著鐘盤站成一圈,然后我先領大家復習一下上一堂課學的時間單位和進率,便開始進行實踐教學。
“誰能先表演一次給大家看看?”我先叫幾個學得好的學生試一試,于是便有4個學生應聲而出,按照我的要求開始表演。他們一個拉起表示秒針的紅布帶迅跑,一個拉著表示分針的黑布帶緩緩移動,一個拉著表示時針的布帶若行若止,站在中間的一個學生手提銅鑼報時,其余的學生站在周圍觀察著。別看他們家家有鐘有表,每天都和鐘表打交道,此刻讓他們在鐘盤上做實際表演,他們還有點為難了。他們雖然都知道時鐘的3個針始終在走,也好像知道他們走得有快有慢,但到底快多少,慢多少,他們確實弄不清楚。在上節課上,我已經把3個針的走法給大家進行了講解和演示,他們當時覺得很明白,但轉而一想,又有點若明若暗了。
現在,他們就要成為時間的主宰者了,不動腦筋可主宰不了這塊天地。外面的學生看著里面學生有規則地運動,都在心里判斷著,計算著,討論著:秒針走1圈,分針應該走一格。時針走1格,秒針就得跑60圈。
“為什么秒針跑一圈,分針才走1小格呢?”我啟發大家回答問題。學生聯系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因為1分鐘等于60秒。”“那么分針走1圈,時針走多少?”我追問。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分針走1圈時針走1小格。”我進一步啟發:“好好想一想,這樣做對嗎?”學生陷入苦苦的思索中,又經過一番爭論,大家終于理解了:“因為1小時時針要走5小格,所以分針走1圈,時針走5小格。”我又問:“時針走1小格,分針走多少?”學生立刻答出:“時針走1小格,分針走12小格。”就這樣,一個復雜的時間進率問題,通過實踐表演,便使學生形象地加深了理解。
實踐證明,課堂上學數學,生活中用數學,把教學同生活實踐恰當結合,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和智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