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學實踐與反思
師:你的意思是不是把這個轉盤的面平均分成三份,分別是一、二、三等獎?如果這樣的話,那抽到一、二、三等獎的可能性?
生:一樣、相同、差不多……
師:好,是不是像你們說的那樣,可以在課后自己設計這個轉盤,下節課就和你們的數學老師一起研究可能性相同的情況。
【對“可能性”的研究貫穿整節課的始終,同時布置體驗性的作業,懸疑問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促使學生把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延續到下節課。】
[教后反思]
1、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標準中指出,在第一學段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
《可能性》這一堂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撲克牌這一學習材料入手體會“可能”和“不可能”、 “一定”,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猜一猜這一張牌是什么8的學習情境,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在課的總結階段,我讓學生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想一想像三天后可能會下雨,也可能不會下雨。像這樣的例子你有嗎?舉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
2、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大膽預測連續8次摸出的牌結果,然后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的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同時對課堂上新生成的教學點——一個小組第一次摸牌,摸出8次黑桃0次紅桃,及時地引導與展開第二次摸牌,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做到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
3、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進入課改后,好多教師在課堂上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并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圍在一起坐就行。低年級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還沒有形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往往出現分組學習時,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學生的合作的主動性還不夠。
在安排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非常重視教給學生合作的策略,課前我就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先給全班同學分組,選好各組的小組長(借班上課更要提前布置),又如課中小組合作前,先師生示范如何合作,讓小組長先分工,讓學生說說在摸牌中還要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么?通過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知。
4、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標準把情感與態度作為四大總體目標之一,是因為把數學課堂看成是素質教育的課堂,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用商量的口吻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討論,做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平等中的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