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一節《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就是用連除解決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相當于舊教材中的歸一問題。本節課的整個內容包括一道例題和“想想做做”的7道練習題,還有一道思考題。整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小黑板出示三道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的一步計算應用題:1.有三組學生植樹,一共植了12課,平均每組植多少棵?2.5本筆記本共20元,平均每本筆記本多少錢?3.有三組學生去植樹,每組有4個人,總共植了36棵。問:① 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樹?② 平均每組植了多少棵?前兩題我是要求學生齊讀題目,然后指名口頭解答,第三題在解決兩個小問題之前我先要求學生說出要選擇哪些相關問題。然后出示課題——解決實際問題(板書)。接下來開始新授課的學習。我先出示掛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你從圖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有2個書架:每個書架有4層。然后我添了個條件:一共有224本書。然后我問根據這些條件你能不能提出什么問題來?當學生提到“平均每個書架沒層放多少本書”時,我馬上卡片出示這個問題,然后要求學生獨立解答,我下去巡視,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學生上黑板板演,再請他們分別說說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據哪兩個條件來解決的,然后比較兩種方法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接著我把224該成448,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旨在說明:不管數字怎么改變方法是一樣的。最后做了兩道練習題。
整堂課的大概流程就是這樣。盡管本節課上下來相對流暢,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抓住了重點但沒有突出重點。
兩步計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間問題,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這個最好要板書出來。如:224÷2=112(本)112÷4=28(本)這種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個書架放多少本書,這個“平均每個書架放多少本書”最好要板書在式子的邊上,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說理。
第二:形式單一。
這里我所說的形式單一包括兩個方面:一.說理方式的單一。說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愛說。當我問做對的同學舉手的時候,90%以上的學生都舉手了,但是當我問你是怎么想的時候,舉手的同學卻是寥寥無幾,原因就在于不愛說理。那么可以嘗試改變提問的方式,比如說可以問“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學)是怎么想的?”這樣也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練習形式的單一。我就是讓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說理,比較模式化。可以換種形式來完成練習,如口答的形式。再者就是在說理的時候,不一定要根據算式說出先算的是什么,還可以教師先規定先算什么,然后讓學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說是我的“通病”,是因為都是些我比較容易犯的問題,跟我的教學經驗有關,跟我的對教材還不是吃得很透有關。
1.時間的把握。前面的復習鋪墊時間顯得稍長,應該控制在五分鐘以內,那么全班的讀題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學生看題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經超時,那么要調配好下面的時間。正因為沒有做好這一點,同學們的練習時間就短了,也許就沒有達到鞏固的效果。
2.讓學生說多一點。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或說理的時候,特別是當學生說的疙疙瘩瘩的時候,我總是怕他說不出或者說不好,于是還沒有等他說完就總是急著去幫他完善他的語言,其實要相信學生能說好,要把機會留給他們,也就多等幾秒鐘的時間。
3.利用好課堂生成。本節課有三處生成的地方,我都沒有處理的很好,顯得有些生硬和牽強。一處是當我問“你能根據這三個條件提出什么問題嗎”,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假如有4個書架……我沒有等他說完便說“你沒有聽清楚老師的問題,老師的問題是……”這里我不應該直接否定他,可以說“我們看圖上是4個書架嗎”可能這樣處理會好一點。二處是當我們算出例題的結果是28本時,一位學生突然舉手跟我說:書架上明明只有25本書。這使我有點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導不當,使他注意別的地方去。三處是一道關于吃藥片的練習題,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來的結果的單位是什么有點爭議,我本應該馬上收攏告訴大家這樣做是講不同道理的,所以我們一般不用這種方法來做,可是我還是問了下去,于是各種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爭議。
說著說著,竟覺得有種說不完的感覺。確實,有很多的問題存在著,但我想只要能夠意識到,我一定可以慢慢地克服,以不斷提高我的課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