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學生的“優”與“ 差”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美籍華人吳健雄在評論中美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不同做法時說:“在中國,家長往往問孩子:‘你今天得了幾個100分?’而在美國家長總是這樣問:‘你今天向老師問了幾個有意義的問題啊?’”由此給我的啟示是:盡管多年來我們一直在高呼“素質教育”的口號,而且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國人腦中那根深蒂固的舊思想,老觀念依舊存在,似乎沒怎么淡化,我們對待孩子的學習仍關注的是分數,很少關注他們在校與同學相處怎樣,他們的思維、聯想如何,是否學以致用,是否有較大的進步,是否把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等等。總之,現在我們評價學生的“優”與“差”還是以“分”為尺碼。
那么,如何評價學生的“優”與“差”呢?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學中的幾點感受,不夠成熟,提出來僅供參考:
一、激勵性評價為主,呵護孩子的自信心
實踐證明,良好的自信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基礎。對學生而言,他們所經歷的每一次評價或測試都是建立其自信心的好時機。教師在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從日常教學的每一次評價入手,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一是課堂上改變以往非對即錯的程式化評價,打破標準化答案的禁錮,取而代之的應是充滿熱情的鼓勵性評價,如:“你真棒”、“學得不錯”、“這個想法很有新意”、“沒想好,先坐下,再想想,一定會想出來的”、“今天的作業寫得不夠理想,再努力呀!”……教師以熱情鼓勵與真誠贊賞引導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二是以遞紙條寫悄悄話、作業中用批語反饋及多樣化的符號等形式給孩子寫隨機評語。比如,我們班有一個考試總不及格的學生在一次考試后得到了59分,我在試卷下寫了這樣一則評語:“你的這個59分比別人的99分更令老師高興,因為你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你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分析有了新突破,兩道考題的解題的思路完全正確!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真了不起!如果你能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試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老師巧妙地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從而給“冰冷”的分數賦予了極富人文情調的中級關懷既指出了該生成功之處,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這樣的評價是及時反饋,是積極導向,更是激勵與關懷。不僅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
二、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往的數學教學評價是以考試、測驗為核心的。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通過單元測驗、期中考試等方式實現的。而這些考試又多以知識技能為核心,重點考察學生的知識的掌握情況與技能的熟練程度。這樣的評價是我們司空見慣了的。然而,我們是否考慮到,對于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量化方法還行得通嗎?因此,要實現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評價方法必須多樣化,即除了紙筆測試等量化方法外,還要注意運用面談、行為觀察、行為記錄、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和情景測驗等質性評價方法。在我的數學教學中建立了檔案袋評定法,每個學生的收獲袋里都放著各種各樣的獎勵卡,如“創新思路卡”、“精彩發言卡”、“學習建議卡”,還有自己認為優秀的作業、班級或小組向家長發的喜報、家長的評定等。記錄了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通過展示學生檔案,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參與自己學習過程、結果的評價和對同學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既是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回顧、總結,也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這中檔案袋的方法,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也能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
三、評價學生以德為先
培養學生的優秀的道德品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小的來說,它對一個學校良好校風的形成起著先決作用,大的說,它對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分量。因此評價學生“優”與“差”在注重其它各方面的同時,應把“德”放在首位。為此,我的教育堅持“德育為先,質量為魂,全面發展”這一教學方針。為良好班風的形成,師生的和睦,學們求異思維的培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評價學生“優”與“差”的方法是靈活多變的,只要不以“分”為唯一的尺碼,那么,“素質教育”的前景還是極其廣闊的,而且“評價”這一保護傘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