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數學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 > 連除應用題(通用17篇)

連除應用題

發布時間:2023-01-26

連除應用題(通用17篇)

連除應用題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2頁的例2及第103頁“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三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用兩種方法解答,同時知道解題的檢驗方法。

  2、通過例題的探索、研究,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的數量關系,學會用兩種方法解答。

  教學難點 

  1、用兩種解答方法解答應用題。

  2、通過具體檢驗過程讓學生了解逆運算進行檢驗的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知識

  學習例2:

  1、以游戲形式出示例題。“分組”游戲:“我想把這30名同學(選取班里的部分學生)劃分成數學小組,你想知道平均每組有多少人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各抒已見。

  2、教師說:“如果我告訴你,先平均分成了2隊,每隊又平均分成3個小組,平均每組有多少人?(為便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所以將例題改編成生活中的小事。)

  教師問:“你想怎么算呢?”

  3、小組研究解決方法,并根據自己的想法解答出來。(教師注意巡視)

  4、小組匯報各組的想法。(一個小組匯報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想法:

  (1)先求平均每隊有多少人?再求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算式:30÷2=15(人)

  15÷3=5(人)

  (2)先求一共分成幾個小組?再求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算式:3×2=6(人)

  30÷6=5(人)

  ……

  教師對學生的想法及時進行點評,并加以點撥。

  5、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小結:像這類的應用題,要想求平均每組有多少人?首先要求一共分成幾個小組?或先求平均每隊有多少人?遇到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6、根據自己列出的分步算式,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請一名同學板書。

  7、練習

  做教科書第103頁“做一做”中的題目,讓學生獨立分析,并解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二、應用知識,加深認識

  1、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出示圖片(書架)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說一說分析的思路。

  2、練習二十三的第2題,獨立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3、比較連乘應用題和,你覺得它們有什么聯系?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

  (1)先求平均每隊多少人?     (2)先求一共分成幾個小組?

  30÷2=15(人)                3×2=6(人)

  再求平均每組多少人?           再求平均每組多少人?   

  15÷3=5(人)                 30÷6=5(人)

連除應用題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此類的數量關系,能用兩種方法解答此類應用題.

  2.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理解連除與連乘應用題的互逆關系.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利用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確定計算步驟.

  教學步驟 

  一、復習.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布4米,5臺織布機8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要求學生: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討論:例題與復習題相比較,有什么特點?

  結果:例題與復習題的問題與已知條件換了位.

  根據學生匯報的討論結果,讓學生在復習題的兩個線段圖上,標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導學生對照線段圖討論:要想求出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我們應先求什么?

  讓學生在線段圖中標出是哪一段,應該怎樣求?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每一步的小標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分步解答并匯報結果,教師板書:

  (1)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 8

  =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3.改例2線段圖的問題和條件成下圖,根據這幅圖,我們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4.學生討論確定先求“5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再求“1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書寫小標題.

  (1)5臺織布機1小時織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綜合算式解答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三、鞏固發展.

  第一組題目:

  條件:“書法小組每人每天寫8個大字,5個人4天共寫了160個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題目:

  判斷:①8×5與160÷4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②8×4與160÷5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③8×5與160÷4表示的意義不同.( )

  ④8×4與160÷5表示的意義不同.( )

  第三組題目:

  連線題,把意義相同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把連乘應用題與進行比較區分,并對兩種解題方法再進行理解區分.

  五、布置作業 .

  聯系生活實際自編一道,要求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給媽媽買衣服

  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嘗試各種算法的多樣化,進一步鞏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活動準備

  1.4開白紙1張,教師出示下表所用.

  2.學生每人準備1支水彩筆.

  活動過程 

  師:同學們,小麗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順的好孩子,用自己獲得的100元獎學金,要買一套衣服送給媽媽,如何買這套衣服呢?你們來幫一幫她,出一出金點子好嗎?誰想先來說一說,你有什么好的金點子?用打“√”表示一種買法.你有幾種不同買法,用打“√”表示,求還剩多少元呢?

  學生買法一:我是這樣買的,先用100元買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買一條褲子用43元,還剩下1元我坐車回家.

  100-56=44(元) 44-43=1(元)(師及時表揚肯定,并板書).

  學生買法二:我有不一樣的,我用100元買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錢,我買一個文具盒自己用.(同學們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學生買法三:老師我這樣行嗎?媽媽平時的上衣比較少,我幫媽媽買兩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沒有錢可以買褲子了.

  52+48=100(元)

  學生買法四:我還有不一樣的,我選一件上衣52元,再選一條褲子45元,拿出100元給售票員阿姨,找回3元;再買一張賀卡3元寫上祝賀語送給媽媽.

  52+45=97(元) 100-97=3(元)

  還有很多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買法.

  師:同學們真棒!真細心!想出了這么多好點子,小麗一定很高興.

連除應用題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此類的數量關系,能用兩種方法解答此類應用題.

  2.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理解連除與連乘應用題的互逆關系.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利用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確定計算步驟.

  教學步驟 

  一、復習.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布4米,5臺織布機8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要求學生: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討論:例題與復習題相比較,有什么特點?

  結果:例題與復習題的問題與已知條件換了位.

  根據學生匯報的討論結果,讓學生在復習題的兩個線段圖上,標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導學生對照線段圖討論:要想求出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我們應先求什么?

  讓學生在線段圖中標出是哪一段,應該怎樣求?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每一步的小標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分步解答并匯報結果,教師板書:

  (1)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 8

  =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3.改例2線段圖的問題和條件成下圖,根據這幅圖,我們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4.學生討論確定先求“5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再求“1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書寫小標題.

  (1)5臺織布機1小時織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綜合算式解答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三、鞏固發展.

  第一組題目:

  條件:“書法小組每人每天寫8個大字,5個人4天共寫了160個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題目:

  判斷:①8×5與160÷4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②8×4與160÷5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③8×5與160÷4表示的意義不同.( )

  ④8×4與160÷5表示的意義不同.( )

  第三組題目:

  連線題,把意義相同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把連乘應用題與進行比較區分,并對兩種解題方法再進行理解區分.

  五、布置作業 .

  聯系生活實際自編一道,要求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給媽媽買衣服

  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嘗試各種算法的多樣化,進一步鞏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活動準備

  1.4開白紙1張,教師出示下表所用.

  2.學生每人準備1支水彩筆.

  活動過程 

  師:同學們,小麗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順的好孩子,用自己獲得的100元獎學金,要買一套衣服送給媽媽,如何買這套衣服呢?你們來幫一幫她,出一出金點子好嗎?誰想先來說一說,你有什么好的金點子?用打“√”表示一種買法.你有幾種不同買法,用打“√”表示,求還剩多少元呢?

  學生買法一:我是這樣買的,先用100元買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買一條褲子用43元,還剩下1元我坐車回家.

  100-56=44(元) 44-43=1(元)(師及時表揚肯定,并板書).

  學生買法二:我有不一樣的,我用100元買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錢,我買一個文具盒自己用.(同學們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學生買法三:老師我這樣行嗎?媽媽平時的上衣比較少,我幫媽媽買兩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沒有錢可以買褲子了.

  52+48=100(元)

  學生買法四:我還有不一樣的,我選一件上衣52元,再選一條褲子45元,拿出100元給售票員阿姨,找回3元;再買一張賀卡3元寫上祝賀語送給媽媽.

  52+45=97(元) 100-97=3(元)

  還有很多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買法.

  師:同學們真棒!真細心!想出了這么多好點子,小麗一定很高興.

連除應用題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此類的數量關系,能用兩種方法解答此類應用題.

  2.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理解連除與連乘應用題的互逆關系.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利用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確定計算步驟.

  教學步驟

  一、復習.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布4米,5臺織布機8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要求學生: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討論:例題與復習題相比較,有什么特點?

  結果:例題與復習題的問題與已知條件換了位.

  根據學生匯報的討論結果,讓學生在復習題的兩個線段圖上,標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導學生對照線段圖討論:要想求出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我們應先求什么?

  讓學生在線段圖中標出是哪一段,應該怎樣求?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每一步的小標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分步解答并匯報結果,教師板書

  (1)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 8

  =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3.改例2線段圖的問題和條件成下圖,根據這幅圖,我們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4.學生討論確定先求“5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再求“1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書寫小標題.

  (1)5臺織布機1小時織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綜合算式解答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三、鞏固發展.

  第一組題目:

  條件:“書法小組每人每天寫8個大字,5個人4天共寫了160個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題目:

  判斷:①8×5與160÷4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②8×4與160÷5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③8×5與160÷4表示的意義不同.( )

  ④8×4與160÷5表示的意義不同.( )

  第三組題目:

  連線題,把意義相同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把連乘應用題與進行比較區分,并對兩種解題方法再進行理解區分.

  五、布置作業 .

  聯系生活實際自編一道,要求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給媽媽買衣服

  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嘗試各種算法的多樣化,進一步鞏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活動準備

  1.4開白紙1張,教師出示下表所用.

  2.學生每人準備1支水彩筆.

  活動過程 

  師:同學們,小麗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順的好孩子,用自己獲得的100元獎學金,要買一套衣服送給媽媽,如何買這套衣服呢?你們來幫一幫她,出一出金點子好嗎?誰想先來說一說,你有什么好的金點子?用打“√”表示一種買法.你有幾種不同買法,用打“√”表示,求還剩多少元呢?

  學生買法一:我是這樣買的,先用100元買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買一條褲子用43元,還剩下1元我坐車回家.

  100-56=44(元) 44-43=1(元)(師及時表揚肯定,并板書).

  學生買法二:我有不一樣的,我用100元買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錢,我買一個文具盒自己用.(同學們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學生買法三:老師我這樣行嗎?媽媽平時的上衣比較少,我幫媽媽買兩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沒有錢可以買褲子了.

  52+48=100(元)

  學生買法四:我還有不一樣的,我選一件上衣52元,再選一條褲子45元,拿出100元給售票員阿姨,找回3元;再買一張賀卡3元寫上祝賀語送給媽媽.

  52+45=97(元) 100-97=3(元)

  還有很多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買法.

  師:同學們真棒!真細心!想出了這么多好點子,小麗一定很高興.

連除應用題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此類的數量關系,能用兩種方法解答此類應用題.

  2.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理解連除與連乘應用題的互逆關系.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利用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確定計算步驟.

  教學步驟 

  一、復習.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布4米,5臺織布機8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要求學生: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討論:例題與復習題相比較,有什么特點?

  結果:例題與復習題的問題與已知條件換了位.

  根據學生匯報的討論結果,讓學生在復習題的兩個線段圖上,標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導學生對照線段圖討論:要想求出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我們應先求什么?

  讓學生在線段圖中標出是哪一段,應該怎樣求?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每一步的小標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分步解答并匯報結果,教師板書:

  (1)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 8

  =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3.改例2線段圖的問題和條件成下圖,根據這幅圖,我們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4.學生討論確定先求“5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再求“1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書寫小標題.

  (1)5臺織布機1小時織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綜合算式解答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三、鞏固發展.

  第一組題目:

  條件:“書法小組每人每天寫8個大字,5個人4天共寫了160個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題目:

  判斷:①8×5與160÷4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②8×4與160÷5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③8×5與160÷4表示的意義不同.( )

  ④8×4與160÷5表示的意義不同.( )

  第三組題目:

  連線題,把意義相同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把連乘應用題與進行比較區分,并對兩種解題方法再進行理解區分.

  五、布置作業 .

  聯系生活實際自編一道,要求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給媽媽買衣服

  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嘗試各種算法的多樣化,進一步鞏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活動準備

  1.4開白紙1張,教師出示下表所用.

  2.學生每人準備1支水彩筆.

  活動過程 

  師:同學們,小麗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順的好孩子,用自己獲得的100元獎學金,要買一套衣服送給媽媽,如何買這套衣服呢?你們來幫一幫她,出一出金點子好嗎?誰想先來說一說,你有什么好的金點子?用打“√”表示一種買法.你有幾種不同買法,用打“√”表示,求還剩多少元呢?

  學生買法一:我是這樣買的,先用100元買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買一條褲子用43元,還剩下1元我坐車回家.

  100-56=44(元) 44-43=1(元)(師及時表揚肯定,并板書).

  學生買法二:我有不一樣的,我用100元買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錢,我買一個文具盒自己用.(同學們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學生買法三:老師我這樣行嗎?媽媽平時的上衣比較少,我幫媽媽買兩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沒有錢可以買褲子了.

  52+48=100(元)

  學生買法四:我還有不一樣的,我選一件上衣52元,再選一條褲子45元,拿出100元給售票員阿姨,找回3元;再買一張賀卡3元寫上祝賀語送給媽媽.

  52+45=97(元) 100-97=3(元)

  還有很多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買法.

  師:同學們真棒!真細心!想出了這么多好點子,小麗一定很高興.

連除應用題 篇6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激疑誘趣.

  1.出示【圖片“參觀農業展覽”】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變復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例題與復習題在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變化?

  教師導入  :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生了變化,還能用原來的方法解答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應用題)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索.

  1.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1)自由提問,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記: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條件,要求什么問題?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匯報結果,共同探索.

  ①教師提問:誰能回答第①個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

  ②教師提問:誰能解決第②個問題?

  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并列出綜合算式.

  第一種解法:要求每組有多少人?必須先求出每隊多少人?(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已知條件中告訴我們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隊,求每隊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知道每隊45人,又知道每隊分3組,就能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板書:

  每隊多少人? 綜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種解法:(借助線段圖)要想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一共多少組?知道每隊分3組,分成2隊,就是求2個3是多少?用乘法計算.6組對應90人,要求出每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書:

  一共多少組? 綜合算式: 90÷(2×3)

  3×2=6(組) =90÷6

  每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觀察比較,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異同?

  引導學生說出:相同點是所求的問題一樣.不同點是先求的不一樣,第一種解法先求的是每組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樣.

  3.引發思考,掌握檢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種解法可以互相檢驗,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怎么檢驗應用題?(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發現:把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逆運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結果與題目的已知條件相同,說明解答正確.

  15×3×2

  =45×2

  =90(人)

  三、分層練習反饋矯正.

  1.獨立用兩種方法解答,口頭檢驗.

  (1)圖書館買來新書240本,平均放在3個書架上,每個書架上放4層,平均每層放多少本?

  訂正:

  答:平均每層放20本.

  (2)商店賣出7箱保溫杯,每箱12個,一共收入336元,每個保溫杯多少元?

  2.說出分析過程,列綜合算式不計算.

  (1)三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有43個學生,一共做紙花258朵,平均每個學生做紙花多少朵?

  (2)奶牛場有5個牛棚,每個牛棚里有12頭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飼料,平均每頭每天喂多少千克飼料?

  3.連乘應用題與對比練習.

  (1)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每條21元,一共賣了多少元?

  (2)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一共賣了1260元,每條多少元?

  (引導學生發現:與連乘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正好相反.)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什么知識?(板書:)

  教師:對,今天我們學習了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驗算,與上兩節學習的連乘應用題是有一定聯系的.同學們今后解答應用題時,要特別注意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運用合適的方法正確解答.

  五、布置作業 .

  練習二十三的第6題

  電池廠生產了7200節電池,每12節裝一盒,6盒裝一箱,一共可以裝多少箱?

  練習二十三的第9題

  學校給三好學生買獎品,買了2盒鋼筆,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鋼筆多少元?

  練習二十三的第10題

  兩個縫紉組做同樣的衣服,第一組做34件,第二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書

  探究活動

  分糖游戲

  活動目的

  使學生在動手中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的數量關系.

  活動內容

  1.布置任務.

  某食品公司為宣傳產品,給學校送來一批糖果.三年級每班分到150塊,想想:先按小組平均分配,再從小組平均分給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無剩余?每人是否得到的數量一樣?和同學一起議一議.先調查、再計算.如果這150塊中有2個品種,又該怎樣分配?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做好記錄.

  3.匯報、反思,通過活動談談有什么收獲.

  活動建議

  教師為學生準備150塊糖或學具,討論交流后真正讓學生分一分,以驗證他們開始的設想是否合理.給學生的提示越少越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結構不良”的問題環境(如:平均分后有剩余,剩下的怎么辦),更能便于孩子們進行深層思考,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連除應用題 篇7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激疑誘趣.

  1.出示【圖片“參觀農業展覽”】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變復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例題與復習題在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變化?

  教師導入  :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生了變化,還能用原來的方法解答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應用題)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索.

  1.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1)自由提問,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記: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條件,要求什么問題?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匯報結果,共同探索.

  ①教師提問:誰能回答第①個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

  ②教師提問:誰能解決第②個問題?

  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并列出綜合算式.

  第一種解法:要求每組有多少人?必須先求出每隊多少人?(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已知條件中告訴我們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隊,求每隊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知道每隊45人,又知道每隊分3組,就能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板書:

  每隊多少人? 綜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種解法:(借助線段圖)要想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一共多少組?知道每隊分3組,分成2隊,就是求2個3是多少?用乘法計算.6組對應90人,要求出每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書:

  一共多少組? 綜合算式: 90÷(2×3)

  3×2=6(組) =90÷6

  每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觀察比較,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異同?

  引導學生說出:相同點是所求的問題一樣.不同點是先求的不一樣,第一種解法先求的是每組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樣.

  3.引發思考,掌握檢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種解法可以互相檢驗,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怎么檢驗應用題?(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發現:把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逆運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結果與題目的已知條件相同,說明解答正確.

  15×3×2

  =45×2

  =90(人)

  三、分層練習反饋矯正.

  1.獨立用兩種方法解答,口頭檢驗.

  (1)圖書館買來新書240本,平均放在3個書架上,每個書架上放4層,平均每層放多少本?

  訂正:

  答:平均每層放20本.

  (2)商店賣出7箱保溫杯,每箱12個,一共收入336元,每個保溫杯多少元?

  2.說出分析過程,列綜合算式不計算.

  (1)三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有43個學生,一共做紙花258朵,平均每個學生做紙花多少朵?

  (2)奶牛場有5個牛棚,每個牛棚里有12頭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飼料,平均每頭每天喂多少千克飼料?

  3.連乘應用題與對比練習.

  (1)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每條21元,一共賣了多少元?

  (2)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一共賣了1260元,每條多少元?

  (引導學生發現:與連乘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正好相反.)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什么知識?(板書:)

  教師:對,今天我們學習了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驗算,與上兩節學習的連乘應用題是有一定聯系的.同學們今后解答應用題時,要特別注意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運用合適的方法正確解答.

  五、布置作業 .

  練習二十三的第6題

  電池廠生產了7200節電池,每12節裝一盒,6盒裝一箱,一共可以裝多少箱?

  練習二十三的第9題

  學校給三好學生買獎品,買了2盒鋼筆,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鋼筆多少元?

  練習二十三的第10題

  兩個縫紉組做同樣的衣服,第一組做34件,第二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書

  探究活動

  分糖游戲

  活動目的

  使學生在動手中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的數量關系.

  活動內容

  1.布置任務.

  某食品公司為宣傳產品,給學校送來一批糖果.三年級每班分到150塊,想想:先按小組平均分配,再從小組平均分給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無剩余?每人是否得到的數量一樣?和同學一起議一議.先調查、再計算.如果這150塊中有2個品種,又該怎樣分配?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做好記錄.

  3.匯報、反思,通過活動談談有什么收獲.

  活動建議

  教師為學生準備150塊糖或學具,討論交流后真正讓學生分一分,以驗證他們開始的設想是否合理.給學生的提示越少越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結構不良”的問題環境(如:平均分后有剩余,剩下的怎么辦),更能便于孩子們進行深層思考,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連除應用題 篇8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激疑誘趣.

  1.出示【圖片“參觀農業展覽”】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變復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例題與復習題在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變化?

  教師導入  :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生了變化,還能用原來的方法解答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應用題)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索.

  1.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1)自由提問,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記: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條件,要求什么問題?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匯報結果,共同探索.

  ①教師提問:誰能回答第①個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

  ②教師提問:誰能解決第②個問題?

  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并列出綜合算式.

  第一種解法:要求每組有多少人?必須先求出每隊多少人?(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已知條件中告訴我們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隊,求每隊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知道每隊45人,又知道每隊分3組,就能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板書:

  每隊多少人? 綜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種解法:(借助線段圖)要想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一共多少組?知道每隊分3組,分成2隊,就是求2個3是多少?用乘法計算.6組對應90人,要求出每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書:

  一共多少組? 綜合算式: 90÷(2×3)

  3×2=6(組) =90÷6

  每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觀察比較,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異同?

  引導學生說出:相同點是所求的問題一樣.不同點是先求的不一樣,第一種解法先求的是每組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樣.

  3.引發思考,掌握檢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種解法可以互相檢驗,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怎么檢驗應用題?(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發現:把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逆運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結果與題目的已知條件相同,說明解答正確.

  15×3×2

  =45×2

  =90(人)

  三、分層練習反饋矯正.

  1.獨立用兩種方法解答,口頭檢驗.

  (1)圖書館買來新書240本,平均放在3個書架上,每個書架上放4層,平均每層放多少本?

  訂正:

  答:平均每層放20本.

  (2)商店賣出7箱保溫杯,每箱12個,一共收入336元,每個保溫杯多少元?

  2.說出分析過程,列綜合算式不計算.

  (1)三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有43個學生,一共做紙花258朵,平均每個學生做紙花多少朵?

  (2)奶牛場有5個牛棚,每個牛棚里有12頭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飼料,平均每頭每天喂多少千克飼料?

  3.連乘應用題與對比練習.

  (1)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每條21元,一共賣了多少元?

  (2)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一共賣了1260元,每條多少元?

  (引導學生發現:與連乘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正好相反.)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什么知識?(板書:)

  教師:對,今天我們學習了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驗算,與上兩節學習的連乘應用題是有一定聯系的.同學們今后解答應用題時,要特別注意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運用合適的方法正確解答.

  五、布置作業 .

  練習二十三的第6題

  電池廠生產了7200節電池,每12節裝一盒,6盒裝一箱,一共可以裝多少箱?

  練習二十三的第9題

  學校給三好學生買獎品,買了2盒鋼筆,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鋼筆多少元?

  練習二十三的第10題

  兩個縫紉組做同樣的衣服,第一組做34件,第二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書

  探究活動

  分糖游戲

  活動目的

  使學生在動手中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的數量關系.

  活動內容

  1.布置任務.

  某食品公司為宣傳產品,給學校送來一批糖果.三年級每班分到150塊,想想:先按小組平均分配,再從小組平均分給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無剩余?每人是否得到的數量一樣?和同學一起議一議.先調查、再計算.如果這150塊中有2個品種,又該怎樣分配?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做好記錄.

  3.匯報、反思,通過活動談談有什么收獲.

  活動建議

  教師為學生準備150塊糖或學具,討論交流后真正讓學生分一分,以驗證他們開始的設想是否合理.給學生的提示越少越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結構不良”的問題環境(如:平均分后有剩余,剩下的怎么辦),更能便于孩子們進行深層思考,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連除應用題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此類的數量關系,能用兩種方法解答此類應用題.

  2.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理解連除與連乘應用題的互逆關系.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利用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確定計算步驟.

  教學步驟

  一、復習.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布4米,5臺織布機8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要求學生: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可織布多少米?

  討論:例題與復習題相比較,有什么特點?

  結果:例題與復習題的問題與已知條件換了位.

  根據學生匯報的討論結果,讓學生在復習題的兩個線段圖上,標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導學生對照線段圖討論:要想求出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我們應先求什么?

  讓學生在線段圖中標出是哪一段,應該怎樣求?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每一步的小標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分步解答并匯報結果,教師板書

  (1)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 8

  =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3.改例2線段圖的問題和條件成下圖,根據這幅圖,我們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4.學生討論確定先求“5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再求“1臺1小時織布多少米”,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書寫小標題.

  (1)5臺織布機1小時織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綜合算式解答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4米.

  三、鞏固發展.

  第一組題目:

  條件:“書法小組每人每天寫8個大字,5個人4天共寫了160個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題目:

  判斷:①8×5與160÷4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②8×4與160÷5表示的意義相同.( )

  ③8×5與160÷4表示的意義不同.( )

  ④8×4與160÷5表示的意義不同.( )

  第三組題目:

  連線題,把意義相同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把連乘應用題與進行比較區分,并對兩種解題方法再進行理解區分.

  五、布置作業 .

  聯系生活實際自編一道,要求畫線段圖并用兩種方法解.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給媽媽買衣服

  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嘗試各種算法的多樣化,進一步鞏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活動準備

  1.4開白紙1張,教師出示下表所用.

  2.學生每人準備1支水彩筆.

  活動過程 

  師:同學們,小麗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順的好孩子,用自己獲得的100元獎學金,要買一套衣服送給媽媽,如何買這套衣服呢?你們來幫一幫她,出一出金點子好嗎?誰想先來說一說,你有什么好的金點子?用打“√”表示一種買法.你有幾種不同買法,用打“√”表示,求還剩多少元呢?

  學生買法一:我是這樣買的,先用100元買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買一條褲子用43元,還剩下1元我坐車回家.

  100-56=44(元) 44-43=1(元)(師及時表揚肯定,并板書).

  學生買法二:我有不一樣的,我用100元買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錢,我買一個文具盒自己用.(同學們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學生買法三:老師我這樣行嗎?媽媽平時的上衣比較少,我幫媽媽買兩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沒有錢可以買褲子了.

  52+48=100(元)

  學生買法四:我還有不一樣的,我選一件上衣52元,再選一條褲子45元,拿出100元給售票員阿姨,找回3元;再買一張賀卡3元寫上祝賀語送給媽媽.

  52+45=97(元) 100-97=3(元)

  還有很多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買法.

  師:同學們真棒!真細心!想出了這么多好點子,小麗一定很高興.

連除應用題 篇10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會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用線段圖表示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

  (三)通過對連乘、連除應用題的對比,學生進一步理解其內在聯系及互逆關系.

  (四)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連除應用題的分析方法是重點,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互逆關系是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4米布,5臺8小時可以織多少米布?(用兩種方法解答)

  2.全班同時口算:

  24×5×8

  35×2×9

  18×2×5

  64÷8÷4

  120÷6÷4

  160÷5÷8

  訂正1題時,說出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復習題改為: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就是解像這樣的應用題.(板書:應用題)

  2.出示例2.

  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160米布,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1)觀察、比較,例2與復習題有什么聯系?

  (通過觀察比較可以看出:復習題中的條件是例2的問題,復習題中的問題是例2的條件.)

  說明這兩種應用題有著密切的聯系.

  (2)怎樣用線段圖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畫出:

  (3)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據題意,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再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4)怎樣分步列式計算?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板書:

  ①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綜合算式解答嗎?(獨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臺8小時)

  =32÷8 (每臺1小時)

  =4(米)

  答: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4米布.

  讓學生敘述解題思路,說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樣用線段圖表示條件和問題?

  小組討論,閱讀課本第10頁.

  在討論、自學的基礎上,把分步列式的標題填在書上,并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解答.

  集體交流說思路.

  160÷8÷5 5臺1小時)

  =20÷5 每臺1小時)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4米.

  3.師生共同總結.

  (1)今天學習的是什么應用題?(今天學習的是連除應用題)

  教師把“連除”二字板書在課題的前邊,即連除應用題.

  (2)通過剛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這道題,你發現這類連除應用題有什么特點嗎?(題中的160米既與5臺織布機有關系,也與8小時有關系.)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概括:

  這類連除應用題的特點是:總量與兩個變化的量有關系,是隨著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正如同學們所說,160米既與5臺織布機有關系,也與8小時有關系,因此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臺8小時織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臺1小時織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數量關系.

  4.對比.

  (1)1輛汽車1天運貨20噸,4輛汽車5天運貨多少噸?

  (2)4輛汽車5天共運貨400噸,1輛汽車1天運貨多少噸?

  同學們在獨立解答的基礎上,二人討論,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訂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噸) =20(噸)

  (兩道題的區別:(1)題是連乘應用題,(2)題是連除應用題.這兩道題又有內在聯系,(1)題的已知條件是(2)題的問題,(1)題的問題是(2)題的已知條件.)

  教師給以肯定后,再進一步明確說明:連乘和連除這兩種應用題是互逆關系,應用這種互逆關系還可以對應用題進行檢驗.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計算基本題.

  (1)3輛汽車4次可以運288筐蘋果,1輛汽車1次可以運多少筐蘋果?

  (2)光明中學的團員平整操場,35人3小時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時平整多少平方米?

  2.敘述條件有變化.

  一份稿件共960頁,8個打字員共打12小時才完成,平均每個打字員每小時可以打字幾頁?

  3.改編題.

  每只雞每天吃飼料4500克,照這樣計算,6只雞5天吃飼料多少千克?

  把上題改為用除法解答的應用題.

  4.變化提高題.

  4臺碾米機3小時可以碾米4800千克,1臺碾米機8小時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難可稍加提示;從問題入手分析,要求1臺8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臺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業 

  練習三第1~5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學習連除應用題的要點是總量與兩個變化的量有關系,并隨著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也可以用兩種方法解答.與前面學過的連乘應用題是互逆關系.

  新課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畫圖表示題里的條件和問題,重點分析第一種思路和方法.

  第二層是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明確線段圖中的數量關系,自己類推出第二種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共同總結出連除應用題的特點.

  第三層是通過對連乘、連除應用題的對比,明確這兩種應用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互逆關系.

  練習的設計圍繞重點,有基本題、變化題、改編題.為以后學習稍復雜的歸一問題打基礎.

  板書設計 

  連除應用題

  例2 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160米布,

  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1)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臺織布機1小時織布多少米?

  32÷8=4(米)

  綜合算式:

  160÷5÷8

  =32÷8

  =4(米)

  答: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布4米.

  對比(1)1輛汽車1天運貨20噸,照這樣計算,4輛汽車 5天運貨多少噸?

  20×4×5 20×5×4

  =80×5 =100×4

  =400(噸) =400(噸)

  答:4輛汽車5天運貨400噸

  對比(2)4輛汽車5天共運貨400噸,平均1輛汽車 1次運貨多少噸?

  400÷4÷5 400÷5÷4

  =100÷5 =80÷4

  =20(噸) =20(噸)

  答:平均1輛汽車1天運貨20噸.

連除應用題 篇11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的數量關系,并會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用線段圖表示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

  (三)通過對連乘、的對比,學生進一步理解其內在聯系及互逆關系.

  (四)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的分析方法是重點,理解連乘、的互逆關系是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4米布,5臺8小時可以織多少米布?(用兩種方法解答)

  2.全班同時口算:

  24×5×8

  35×2×9

  18×2×5

  64÷8÷4

  120÷6÷4

  160÷5÷8

  訂正1題時,說出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復習題改為: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就是解像這樣的應用題.(板書:應用題)

  2.出示例2.

  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160米布,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1)觀察、比較,例2與復習題有什么聯系?

  (通過觀察比較可以看出:復習題中的條件是例2的問題,復習題中的問題是例2的條件.)

  說明這兩種應用題有著密切的聯系.

  (2)怎樣用線段圖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畫出:

  (3)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據題意,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再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4)怎樣分步列式計算?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板書:

  ①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綜合算式解答嗎?(獨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臺8小時)

  =32÷8 (每臺1小時)

  =4(米)

  答: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4米布.

  讓學生敘述解題思路,說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樣用線段圖表示條件和問題?

  小組討論,閱讀課本第10頁.

  在討論、自學的基礎上,把分步列式的標題填在書上,并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解答.

  集體交流說思路.

  160÷8÷5 5臺1小時)

  =20÷5 每臺1小時)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4米.

  3.師生共同總結.

  (1)今天學習的是什么應用題?(今天學習的是)

  教師把“連除”二字板書在課題的前邊,即.

  (2)通過剛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這道題,你發現這類有什么特點嗎?(題中的160米既與5臺織布機有關系,也與8小時有關系.)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概括:

  這類的特點是:總量與兩個變化的量有關系,是隨著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正如同學們所說,160米既與5臺織布機有關系,也與8小時有關系,因此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臺8小時織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臺1小時織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數量關系.

  4.對比.

  (1)1輛汽車1天運貨20噸,4輛汽車5天運貨多少噸?

  (2)4輛汽車5天共運貨400噸,1輛汽車1天運貨多少噸?

  同學們在獨立解答的基礎上,二人討論,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訂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噸) =20(噸)

  (兩道題的區別:(1)題是連乘應用題,(2)題是.這兩道題又有內在聯系,(1)題的已知條件是(2)題的問題,(1)題的問題是(2)題的已知條件.)

  教師給以肯定后,再進一步明確說明:連乘和連除這兩種應用題是互逆關系,應用這種互逆關系還可以對應用題進行檢驗.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計算基本題.

  (1)3輛汽車4次可以運288筐蘋果,1輛汽車1次可以運多少筐蘋果?

  (2)光明中學的團員平整操場,35人3小時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時平整多少平方米?

  2.敘述條件有變化.

  一份稿件共960頁,8個打字員共打12小時才完成,平均每個打字員每小時可以打字幾頁?

  3.改編題.

  每只雞每天吃飼料4500克,照這樣計算,6只雞5天吃飼料多少千克?

  把上題改為用除法解答的應用題.

  4.變化提高題.

  4臺碾米機3小時可以碾米4800千克,1臺碾米機8小時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難可稍加提示;從問題入手分析,要求1臺8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臺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業 

  練習三第1~5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學習的要點是總量與兩個變化的量有關系,并隨著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也可以用兩種方法解答.與前面學過的連乘應用題是互逆關系.

  新課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畫圖表示題里的條件和問題,重點分析第一種思路和方法.

  第二層是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明確線段圖中的數量關系,自己類推出第二種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共同總結出的特點.

  第三層是通過對連乘、的對比,明確這兩種應用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互逆關系.

  練習的設計圍繞重點,有基本題、變化題、改編題.為以后學習稍復雜的歸一問題打基礎.

  板書設計 

  例2 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160米布,

  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1)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臺織布機1小時織布多少米?

  32÷8=4(米)

  綜合算式:

  160÷5÷8

  =32÷8

  =4(米)

  答: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布4米.

  對比(1)1輛汽車1天運貨20噸,照這樣計算,4輛汽車 5天運貨多少噸?

  20×4×5 20×5×4

  =80×5 =100×4

  =400(噸) =400(噸)

  答:4輛汽車5天運貨400噸

  對比(2)4輛汽車5天共運貨400噸,平均1輛汽車 1次運貨多少噸?

  400÷4÷5 400÷5÷4

  =100÷5 =80÷4

  =20(噸) =20(噸)

  答:平均1輛汽車1天運貨20噸.

連除應用題 篇12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激疑誘趣.

  1.出示【圖片“參觀農業展覽”】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變復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例題與復習題在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變化?

  教師導入  :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生了變化,還能用原來的方法解答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應用題)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索.

  1.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1)自由提問,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記: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條件,要求什么問題?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匯報結果,共同探索.

  ①教師提問:誰能回答第①個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

  ②教師提問:誰能解決第②個問題?

  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并列出綜合算式.

  第一種解法:要求每組有多少人?必須先求出每隊多少人?(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已知條件中告訴我們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隊,求每隊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知道每隊45人,又知道每隊分3組,就能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板書

  每隊多少人? 綜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種解法:(借助線段圖)要想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一共多少組?知道每隊分3組,分成2隊,就是求2個3是多少?用乘法計算.6組對應90人,要求出每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書

  一共多少組? 綜合算式: 90÷(2×3)

  3×2=6(組) =90÷6

  每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觀察比較,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異同?

  引導學生說出:相同點是所求的問題一樣.不同點是先求的不一樣,第一種解法先求的是每組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樣.

  3.引發思考,掌握檢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種解法可以互相檢驗,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怎么檢驗應用題?(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發現:把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逆運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結果與題目的已知條件相同,說明解答正確.

  15×3×2

  =45×2

  =90(人)

  三、分層練習反饋矯正.

  1.獨立用兩種方法解答,口頭檢驗.

  (1)圖書館買來新書240本,平均放在3個書架上,每個書架上放4層,平均每層放多少本?

  訂正:

  答:平均每層放20本.

  (2)商店賣出7箱保溫杯,每箱12個,一共收入336元,每個保溫杯多少元?

  2.說出分析過程,列綜合算式不計算.

  (1)三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有43個學生,一共做紙花258朵,平均每個學生做紙花多少朵?

  (2)奶牛場有5個牛棚,每個牛棚里有12頭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飼料,平均每頭每天喂多少千克飼料?

  3.連乘應用題與對比練習.

  (1)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每條21元,一共賣了多少元?

  (2)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一共賣了1260元,每條多少元?

  (引導學生發現:與連乘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正好相反.)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什么知識?(板書:)

  教師:對,今天我們學習了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驗算,與上兩節學習的連乘應用題是有一定聯系的.同學們今后解答應用題時,要特別注意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運用合適的方法正確解答.

  五、布置作業 .

  練習二十三的第6題

  電池廠生產了7200節電池,每12節裝一盒,6盒裝一箱,一共可以裝多少箱?

  練習二十三的第9題

  學校給三好學生買獎品,買了2盒鋼筆,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鋼筆多少元?

  練習二十三的第10題

  兩個縫紉組做同樣的衣服,第一組做34件,第二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書

  探究活動

  分糖游戲

  活動目的

  使學生在動手中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的數量關系.

  活動內容

  1.布置任務.

  某食品公司為宣傳產品,給學校送來一批糖果.三年級每班分到150塊,想想:先按小組平均分配,再從小組平均分給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無剩余?每人是否得到的數量一樣?和同學一起議一議.先調查、再計算.如果這150塊中有2個品種,又該怎樣分配?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做好記錄.

  3.匯報、反思,通過活動談談有什么收獲.

  活動建議

  教師為學生準備150塊糖或學具,討論交流后真正讓學生分一分,以驗證他們開始的設想是否合理.給學生的提示越少越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結構不良”的問題環境(如:平均分后有剩余,剩下的怎么辦),更能便于孩子們進行深層思考,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連除應用題 篇13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激疑誘趣.

  1.出示【圖片“參觀農業展覽”】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變復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例題與復習題在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變化?

  教師導入  :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生了變化,還能用原來的方法解答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應用題)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索.

  1.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1)自由提問,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記: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條件,要求什么問題?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匯報結果,共同探索.

  ①教師提問:誰能回答第①個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

  ②教師提問:誰能解決第②個問題?

  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并列出綜合算式.

  第一種解法:要求每組有多少人?必須先求出每隊多少人?(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已知條件中告訴我們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隊,求每隊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知道每隊45人,又知道每隊分3組,就能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板書

  每隊多少人? 綜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種解法:(借助線段圖)要想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一共多少組?知道每隊分3組,分成2隊,就是求2個3是多少?用乘法計算.6組對應90人,要求出每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書

  一共多少組? 綜合算式: 90÷(2×3)

  3×2=6(組) =90÷6

  每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觀察比較,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異同?

  引導學生說出:相同點是所求的問題一樣.不同點是先求的不一樣,第一種解法先求的是每組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樣.

  3.引發思考,掌握檢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種解法可以互相檢驗,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怎么檢驗應用題?(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發現:把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逆運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結果與題目的已知條件相同,說明解答正確.

  15×3×2

  =45×2

  =90(人)

  三、分層練習反饋矯正.

  1.獨立用兩種方法解答,口頭檢驗.

  (1)圖書館買來新書240本,平均放在3個書架上,每個書架上放4層,平均每層放多少本?

  訂正:

  答:平均每層放20本.

  (2)商店賣出7箱保溫杯,每箱12個,一共收入336元,每個保溫杯多少元?

  2.說出分析過程,列綜合算式不計算.

  (1)三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有43個學生,一共做紙花258朵,平均每個學生做紙花多少朵?

  (2)奶牛場有5個牛棚,每個牛棚里有12頭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飼料,平均每頭每天喂多少千克飼料?

  3.連乘應用題與對比練習.

  (1)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每條21元,一共賣了多少元?

  (2)百貨商店賣出3箱西褲,每箱20條,一共賣了1260元,每條多少元?

  (引導學生發現:與連乘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正好相反.)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什么知識?(板書:)

  教師:對,今天我們學習了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驗算,與上兩節學習的連乘應用題是有一定聯系的.同學們今后解答應用題時,要特別注意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運用合適的方法正確解答.

  五、布置作業 .

  練習二十三的第6題

  電池廠生產了7200節電池,每12節裝一盒,6盒裝一箱,一共可以裝多少箱?

  練習二十三的第9題

  學校給三好學生買獎品,買了2盒鋼筆,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鋼筆多少元?

  練習二十三的第10題

  兩個縫紉組做同樣的衣服,第一組做34件,第二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書

  探究活動

  分糖游戲

  活動目的

  使學生在動手中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的數量關系.

  活動內容

  1.布置任務.

  某食品公司為宣傳產品,給學校送來一批糖果.三年級每班分到150塊,想想:先按小組平均分配,再從小組平均分給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無剩余?每人是否得到的數量一樣?和同學一起議一議.先調查、再計算.如果這150塊中有2個品種,又該怎樣分配?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做好記錄.

  3.匯報、反思,通過活動談談有什么收獲.

  活動建議

  教師為學生準備150塊糖或學具,討論交流后真正讓學生分一分,以驗證他們開始的設想是否合理.給學生的提示越少越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結構不良”的問題環境(如:平均分后有剩余,剩下的怎么辦),更能便于孩子們進行深層思考,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連除應用題 篇1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2頁的第l一3題,練習八的第1—4題。

  教學目的:通過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運算順序,提高列綜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整理和復習三步混合運算式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過許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現在來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

  教師提問,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1)在整數四則運算中,計算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其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2)計算含有括號的式題時,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小括號里面既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運算順序是什么?(小括號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計算練習。

  (1)做教科書第32頁第l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認真審題。接著,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八的第1、2題。

  第l題,讓學生獨立填空、列出綜合算式,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選左面一組的兩道小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

  二、整理和復習列綜合算式計算三步文字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計算,然后說一說

  自己是怎樣想的。接著,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   

  (1)在列綜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數,題目中直接給出了沒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減法,應加小括號,弄清什么數寫在前面,什么數寫在后面。)

  (3)列出綜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檢驗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2.做練習八的第3題。

  第(1)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讓學生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題意。

  第(2)、(3)題,讓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整理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3題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讓學生改編應用題。   

  教師:把上面的題目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讓學生獨立改編題目,然后集體訂正改編的題目。再讓學生用一種解法分步解答。

  3.檢驗應用題的解答。

  讓學生獨立檢驗自己的解答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做練習八的第4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最后集體訂正。

連除應用題 篇15

  教學內容

  練習二十三的第5-16題

  教學目的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題的解題能力。

  一、計算練習

  做練習二十三的第5、6、11題

  1、  第6題,讓學生獨立口算,共同核對得數。

  2、  第6題,讓學生獨立筆算,填出得數,集體訂正。

  3、  第6題,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學生說說怎樣估算,第二行全班學生在練習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數,共同訂正。

  二、應用題解題練習

  練習二十三的第7-10題及第12、14、15題

  1、第七題,全班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解答,教師巡視,分別指名將兩種不同的解法的綜合算式抄在黑板上:

  7200       ÷12÷  6                7200 ÷ (12 ÷ 6)

  =600 ÷ 6                       =7200 ÷ 72

  =100(箱)                      =100(箱)

  讓學生比較兩種解法的不同。

  2、第8題,先引導學生回顧除法應用題中常見的數量關系,然后再求。

  3、第9、10題,先讓學生讀題,審題,比較兩題的不同,第9題是連除應用題,第10題不是連除應用題。

  4、  第12題,兩道小題也要讓學生對比著練,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指名說解法。

  5、  第14、15題,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集體訂正。

  三、應用題補充條件、問題練習

  做練習二十三的第13、16題

  1、  第13題,讀題,明確條件,然后給予適當的啟發。

  2、  第16題,要求學生補充一個條件和一個問題,成為一道兩步應用題;再補充另一個條件和問題,成為另一道兩步應用題

  3、             整理和復習

  復習混合運算式題、文字題和連乘、連除應用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116頁的第1-3題;練習二十六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  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并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文字題。

  2、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比較熟練地解答這兩種應用題,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混合運算

  1、  混合運算式題

  (1)       做課本第116頁第1題及補充題

  97-12× 6+43             29+187÷ 17-34

  156-56÷ 4× 7                (350-275)×(19+25)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題

  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發現問題,集體訂正。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3題

  左圖是變化了形式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右圖是以框圖形式出現的混合運算。讓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出億時結果。

  2、  兩步計算文字題

  做第116頁的第2題

  讓學生說說每道題求什么,必須知道哪兩個數,再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

  做練習二十六的第2題

  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計算,指名答出,共同訂正。

  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  做課本第116頁的第3題

  讓學生根據題意畫線段圖,教師巡視指導。

  解答后,引導學生把它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2、  練習二十六的第4題

  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訂正時,指名說說兩小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綜合算式的每一步求什么。教師歸納,指出解答連乘、連除應用題應注意的問題。

  教后感:

連除應用題 篇16

  教學內容

  練習二十三的第5-16題

  教學目的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題的解題能力。

  一、計算練習

  做練習二十三的第5、6、11題

  1、  第6題,讓學生獨立口算,共同核對得數。

  2、  第6題,讓學生獨立筆算,填出得數,集體訂正。

  3、  第6題,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學生說說怎樣估算,第二行全班學生在練習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數,共同訂正。

  二、應用題解題練習

  練習二十三的第7-10題及第12、14、15題

  1、第七題,全班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解答,教師巡視,分別指名將兩種不同的解法的綜合算式抄在黑板上:

  7200       ÷12÷  6                7200 ÷ (12 ÷ 6)

  =600 ÷ 6                       =7200 ÷ 72

  =100(箱)                      =100(箱)

  讓學生比較兩種解法的不同。

  2、第8題,先引導學生回顧除法應用題中常見的數量關系,然后再求。

  3、第9、10題,先讓學生讀題,審題,比較兩題的不同,第9題是連除應用題,第10題不是連除應用題。

  4、  第12題,兩道小題也要讓學生對比著練,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指名說解法。

  5、  第14、15題,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集體訂正。

  三、應用題補充條件、問題練習

  做練習二十三的第13、16題

  1、  第13題,讀題,明確條件,然后給予適當的啟發。

  2、  第16題,要求學生補充一個條件和一個問題,成為一道兩步應用題;再補充另一個條件和問題,成為另一道兩步應用題

  3、             整理和復習

  復習混合運算式題、文字題和連乘、連除應用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116頁的第1-3題;練習二十六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  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并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文字題。

  2、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比較熟練地解答這兩種應用題,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混合運算

  1、  混合運算式題

  (1)       做課本第116頁第1題及補充題

  97-12× 6+43             29+187÷ 17-34

  156-56÷ 4× 7                (350-275)×(19+25)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題

  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發現問題,集體訂正。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3題

  左圖是變化了形式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右圖是以框圖形式出現的混合運算。讓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出億時結果。

  2、  兩步計算文字題

  做第116頁的第2題

  讓學生說說每道題求什么,必須知道哪兩個數,再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

  做練習二十六的第2題

  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計算,指名答出,共同訂正。

  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  做課本第116頁的第3題

  讓學生根據題意畫線段圖,教師巡視指導。

  解答后,引導學生把它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2、  練習二十六的第4題

  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訂正時,指名說說兩小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綜合算式的每一步求什么。教師歸納,指出解答連乘、連除應用題應注意的問題。

  教后感:

連除應用題 篇1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頁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練習三的第6—10題。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進行檢驗的良

  好習慣。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做練習三的第6題。

  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

  二、新課

  教學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三年級有43名學生,平均每人每學期用4本練習本,2個學期共用練習本多少本?

  教師提問:解答這道題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樣列式計算?

  教師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提問:還可以怎樣算?怎樣列式?

  教師同樣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怎么知道我們解答的對不對呢2這就需要對解答的過程進行檢驗。怎樣檢驗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來的題意,依次檢查每一步列式和計算,看是不是正確。現在讓我們來檢驗一下上面這道題的解答是否正確。

  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這道題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決一個問題看一看與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樣,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師讓學生翻開書第11頁,自己解答題目:四年級有43名學生,2個學期共用練習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學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讓學生自己檢驗。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三的第7題。

  讀題后,指名讓學生說一說這題要求的是什么。使學生明確這題要求的是新增加5臺冰箱一年的用電數,即多用電的數。然后讓學生自己解答并且檢驗。檢驗之后,讓學生說一說檢驗的方法。如果學生還沒有掌握,教師可以帶著集體進行檢驗。

  2.做練習三的第8題。

  讓學生獨立做題并且進行檢驗。

  3.做練習三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教師提問:怎樣把上面這道題改編成用除法解答的應用題

  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回想上一節課的第4題里的兩小題之間的聯系,然后問:想一想,怎樣把條件和問題加以改變?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意見把所改變的題

  目寫在黑板上:15輛汽車一年可以節約10800千克汽油,平均每輛汽車1個月節約汽油

  多少千克?之后讓學生自己解答,集體訂正。

  4.做練習三的第10題。   

  讓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5.選做練習三的第11*、12*題。

  這兩題是選做題,教師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試著做,教師個別輔導。

  第11*題,可啟發學生想:根據“每組人數相等。”這個條件聯系前面的已知條件,就可以確定是把180個同學平均分成了9組(5+4組),每一組的人數是180÷(5+4)=20(個)。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個同學,就是求5個組是多少人,即20×5=100(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180÷(5+4)×5=100(個)。

  第12*題,可啟發學生想:要想求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  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臺碾米機3小時碾米4860千克,求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這是我們剛學過的連除應用題,我們會解答。求出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3200千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連除應用題(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連除應用題(參考教案二)

    教學目標(一)使學生理解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會用兩種方法解答.(二)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用線段圖表示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三)通過對連乘、連除應用題的對比,學生進一步理解其內在聯系及互逆關系.(四)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解答...

  • 連除應用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此類的數量關系,能用兩種方法解答此類應用題. 2.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理解連除與連乘應用題的互逆關系.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利用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確定...

  • 連除應用題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 連除應用題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 連除應用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2頁的例2及第103頁“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三的第1~4題。教學目的1、使學生理解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用兩種方法解答,同時知道解題的檢驗方法。...

  • 連除應用題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 連除應用題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 連除應用題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 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通用17篇)

    教學目的1.學生通過觀察、探究、研討等活動,使學生掌握“比較兩數差與倍數關系”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并學會分析解答此種應用題,并且進一步鞏固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掌握該應用題的分析方法,并會分步列式解答.⒉ 初步...

  • 數學教案-關于9的圖畫應用題(通用3篇)

    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計算有關9的加、減法的正確率和速度.2.滲透簡單應用題的結構,為正式學習文字應用題做準備,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夠正確解答.3.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

  • 數學教案-9加幾-應用題(通用2篇)

    教學目標1.知道用文字敘述的應用題也有2個已知條件和1個問題.2.掌握求總數和求剩余的加、減應用題的解答方法.3.能正確解答求總數和求剩余的加減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會口述答話.教學重點掌握解答求總數和求剩余的加減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 《較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學反思(精選2篇)

    重組教學內容,呈現了學生最為關心的生活信息 《新課標》強調“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要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就向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必須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題材。...

  • 小學20以內應用題加法教案(通用2篇)

    教學目標: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學過程:一、基本口算練習1、看課件口算。8+3 7+6 6+5 8+6 8+87+5 8+4 7+7 6+6 7+42、聽算。...

  • 三步計算的應用題(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理解三步計算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2.能分步解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應用題.3.繼續培養學生類推、分析、比較能力.教學重點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教學難點確定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教學步驟一、鋪墊孕伏.1.口算.56×2+56...

  • 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通用12篇)

    教學目標(一)使學生學會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的應用題的第一種解答方法。即求兩次剩余。(二)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三)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

  •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 |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日本很黄的吸乳A片 | 亚洲最新版av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伦理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 污视频在线 |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 韩国一级免费 | 色婷婷成人做爰视频免费 | 亚洲av制服丝袜日韩高清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 俄罗斯大bbbwww视频 | 草比av| 欧美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 欧洲在线视频 | 日韩顶级毛片 | 阿娇艳z门照片无码av4i |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 国产精品s房调教打屁股 | 夜夜爽日日澡人人添 | 日日噜噜噜噜人人爽亚洲精品 | 草草影院第一页 | 福利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妇女 |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制服首页 |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老肥熟xxxx在线观看 |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动态图 |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a在线观看 | 93在线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 高清视频91 | 欧美色妇边做边爱2020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欧美黑人喷潮水 | 亚洲午夜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