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應用題(精選17篇)
乘法應用題 篇1
(課本第82頁、第83頁內容,“想想做做”第1-5題)
教學目標
1、會分析乘法簡單應用題的關系。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圓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活動引入。
1、師:小朋友,六一節要到了,大家為了布置教室扎了許多花,我們一起來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課件顯示一個花籃里裝了一些藍花、紅花、黃花)
大家起來書數數每種花各有多少朵?
顯示從藍里拿出有2朵 紅花有4個2朵 黃花有3個2朵
2、理解:藍花有2朵,紅花有4個2朵,我們就說,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4倍,黃花有3個2朵,可以怎么說?(指名回答)
3、擺一擺
學生拿出小圖片。(1)要求第一行擺2個圓片,第二行擺的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
問:第二行要擺的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擺了幾個圓片?你是怎樣相的?
板書:3個2 2×3=6
(2)要求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塊討論:你是怎樣擺的?又是怎樣擺的?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
1、看顯示:藍花有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你能說出黃花有多少朵嗎?你是怎樣想的:(四人一組討論)
交流: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背,黃花的朵數用2×3=6,因此黃花有6朵。
2、想想: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紅花有幾朵?
(組內互相說說)列出算式:2×4=8
3、小結:從上面可以看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就是求幾個這個數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計算。
三、形行應用,加強實踐
1、課本第82頁、83頁“想想作做”第1、2題,看圖理解圖意并填空。學生獨立完成。
2、第3題,學生邊擺邊列式。
3、游戲,變蝴蝶(把第5題做成頭飾,學生根據題目選擇)
5的4倍 5×4 2的3倍 2×3
3個4 3×4 4的2倍 2×4
四、自我評價,加深認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
五、課堂作業
第83頁第4題
乘法應用題 篇2
教學目標
(一)借助圖畫,根據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乘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會解答乘法應用題.
(二)初步培養學生審題習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解答乘法應用題.
難點:準確地找到被乘數和乘數.
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3張圖畫,每張上有一個同學正在給4棵樹澆水.
學具:3個圓片,20根小棒.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列式計算
3個4相加是多少?(4×3=12)
5個 2相加是多少?(2 × 5=10)
2.看圖列式計算
先讓學生說一說圖的意思,再列式解答.
(每瓶有4朵花, 3瓶一共有幾朵花? 3個4是多少? 4×3=12(朵))
(二)學習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應用題,板書課題.
1.出示例9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指名學生讀題.這道題是什么意思呢?
題中的第一個條件是什么?(每人澆4棵樹)出示一個女學生提水澆4棵樹的圖.第二個條件是什么?(有3個人在澆樹)貼出第二、第三個學生每人澆4棵樹的圖.
這道題求的是什么?(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樹)
再把條件和問題聯系起來看,指著圖:“每人澆 4棵樹, 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樹?”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求3個4是多少用什么法計算?(乘法)相同加數是幾(相同加數是4),4作被乘數,相同加數的個數是幾(相同加數的個數是3),3作乘數.
列式是: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從圖上驗證一下3個人一共澆了12棵.
2.出示例10
小明買了3個扣子,每個5分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1)先由學生讀題,指名讀,每人自己讀.
(2)指導學生操作.
第一個已知條件是什么?(小明買了3個扣子)用圓片代表扣子,由學生擺出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什么?(每個扣子5分錢)每個扣子5分錢什么意思,在每個圓片上放數字卡片5,表示每個扣子5分錢)如圖29.
求的是什么?(3個扣子多少錢)
也就是求圖上的哪部分?(3個5是多少?)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演示.并在3個圖下面畫一個括號,并寫上“?分”.
求3個5是多少用什么法?誰當被乘數?誰當乘數?(求3個5是多少,用乘法.5是相同加數,當被乘數,3是相同加數的個數,當乘數)
教師列式;5×3=15(分)
口答:一共用了1角5分.
提問學生:15分也就是幾角幾分,因此,可以口答為:一共用了1角5分.引導學生比較:
提問:
(1)這兩道題在解題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為什么都用乘法?(這兩道題都是求幾個幾的和,所以都用乘法解答)
(2)這兩道題已知條件的敘述順序有什么不同?
(例9第一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第二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的個數;而例10的兩個已知條件的敘述順序與例9相反,第一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的個數,第二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
因此,我們在列乘法算式時,要分清哪是相同加數,哪是相同加數的個數,誰當被乘數,誰當乘數.
(三)鞏固反饋
1.嘗試性練習
下面兩道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試一試畫一個示意圖,進行小組討論.
(1)小明做數學題,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2)小明做數學題,做了2行,每行有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討論結果,兩道題都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圖表示:只不過在敘述時兩個條件先后位置不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都是求 2個 5是多少,列式是 5 × 2=10(道).
2.基本練習
課本“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指名學生說出表格圖的意思,怎樣想,再全體列式解答.
第2題指名學生讀題.每個人自己想一想,怎樣分析,再在書上列式解答,做完后,指名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怎樣列式.
3.發展性練習
“做一做”的第3題.
小紅買了4米帶子,每米2角錢,一共用了幾角錢?
指名學生解釋一下書中的圖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了幾角錢,也就是求什么.
由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指名學生說一說為什么“2”當被乘數,“4”當乘數.
這道題除了用乘法解答:2×4=8(角).
你還能想出另一種算法嗎?
(2+2+2+2=8(角))
4.課后作業 :練習十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是在學生對乘法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此,在引導學生分析乘法應用題時,緊緊抓住根據乘法的含義來分析.首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如例9中的“每個人澆4棵”什么意思,把題目中敘述的情境用圖表示出來,學生看到形象的圖畫,很容易聯系到乘法的含義,列出乘法算式.例10則要求學生把題意用學具擺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理解題意的方法.例10雖然在敘述順序上與例9有所不同,但從擺出的圖中,一眼看出是求3個5是多少,就能正確列出乘法算式.
為了幫助學生正確選擇被乘數和乘數,除了對例9和例10進行對比外,還安排一次嘗試性練習.同一件事,敘述順序不同,意思完全一樣,擺出來的是同一幅圖,因此,列式是一樣的,避免學生認為第一個條件必然是被乘數的錯誤.
在鞏固反饋的最后,安排了一道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的題,其目的是為了溝通乘法和加法之間的聯系.
乘法應用題 篇3
教學目標
(一)借助圖畫,根據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數量關系的分析,會解答.
(二)初步培養學生審題習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的數量關系,解答.
難點:準確地找到被乘數和乘數.
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3張圖畫,每張上有一個同學正在給4棵樹澆水.
學具:3個圓片,20根小棒.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列式計算
3個4相加是多少?(4×3=12)
5個 2相加是多少?(2 × 5=10)
2.看圖列式計算
先讓學生說一說圖的意思,再列式解答.
(每瓶有4朵花, 3瓶一共有幾朵花? 3個4是多少? 4×3=12(朵))
(二)學習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應用題,板書課題.
1.出示例9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指名學生讀題.這道題是什么意思呢?
題中的第一個條件是什么?(每人澆4棵樹)出示一個女學生提水澆4棵樹的圖.第二個條件是什么?(有3個人在澆樹)貼出第二、第三個學生每人澆4棵樹的圖.
這道題求的是什么?(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樹)
再把條件和問題聯系起來看,指著圖:“每人澆 4棵樹, 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樹?”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求3個4是多少用什么法計算?(乘法)相同加數是幾(相同加數是4),4作被乘數,相同加數的個數是幾(相同加數的個數是3),3作乘數.
列式是: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從圖上驗證一下3個人一共澆了12棵.
2.出示例10
小明買了3個扣子,每個5分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1)先由學生讀題,指名讀,每人自己讀.
(2)指導學生操作.
第一個已知條件是什么?(小明買了3個扣子)用圓片代表扣子,由學生擺出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什么?(每個扣子5分錢)每個扣子5分錢什么意思,在每個圓片上放數字卡片5,表示每個扣子5分錢)如圖29.
求的是什么?(3個扣子多少錢)
也就是求圖上的哪部分?(3個5是多少?)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演示.并在3個圖下面畫一個括號,并寫上“?分”.
求3個5是多少用什么法?誰當被乘數?誰當乘數?(求3個5是多少,用乘法.5是相同加數,當被乘數,3是相同加數的個數,當乘數)
教師列式;5×3=15(分)
口答:一共用了1角5分.
提問學生:15分也就是幾角幾分,因此,可以口答為:一共用了1角5分.引導學生比較:
提問:
(1)這兩道題在解題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為什么都用乘法?(這兩道題都是求幾個幾的和,所以都用乘法解答)
(2)這兩道題已知條件的敘述順序有什么不同?
(例9第一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第二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的個數;而例10的兩個已知條件的敘述順序與例9相反,第一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的個數,第二個已知條件是相同加數)
因此,我們在列乘法算式時,要分清哪是相同加數,哪是相同加數的個數,誰當被乘數,誰當乘數.
(三)鞏固反饋
1.嘗試性練習
下面兩道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試一試畫一個示意圖,進行小組討論.
(1)小明做數學題,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2)小明做數學題,做了2行,每行有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討論結果,兩道題都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圖表示:只不過在敘述時兩個條件先后位置不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都是求 2個 5是多少,列式是 5 × 2=10(道).
2.基本練習
課本“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指名學生說出表格圖的意思,怎樣想,再全體列式解答.
第2題指名學生讀題.每個人自己想一想,怎樣分析,再在書上列式解答,做完后,指名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怎樣列式.
3.發展性練習
“做一做”的第3題.
小紅買了4米帶子,每米2角錢,一共用了幾角錢?
指名學生解釋一下書中的圖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了幾角錢,也就是求什么.
由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指名學生說一說為什么“2”當被乘數,“4”當乘數.
這道題除了用乘法解答:2×4=8(角).
你還能想出另一種算法嗎?
(2+2+2+2=8(角))
4.課后作業 :練習十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是在學生對乘法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此,在引導學生分析時,緊緊抓住根據乘法的含義來分析.首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如例9中的“每個人澆4棵”什么意思,把題目中敘述的情境用圖表示出來,學生看到形象的圖畫,很容易聯系到乘法的含義,列出乘法算式.例10則要求學生把題意用學具擺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理解題意的方法.例10雖然在敘述順序上與例9有所不同,但從擺出的圖中,一眼看出是求3個5是多少,就能正確列出乘法算式.
為了幫助學生正確選擇被乘數和乘數,除了對例9和例10進行對比外,還安排一次嘗試性練習.同一件事,敘述順序不同,意思完全一樣,擺出來的是同一幅圖,因此,列式是一樣的,避免學生認為第一個條件必然是被乘數的錯誤.
在鞏固反饋的最后,安排了一道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的題,其目的是為了溝通乘法和加法之間的聯系.
乘法應用題 篇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的數量關系.
2.學會用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解答兩步.
教學重點
1.掌握兩步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2.畫線段圖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分析兩次單位“1”的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單位“1” .
1.乙是甲的
2.小紅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參加合唱隊的同學占全班同學的
4.乙的 相當于甲
5.1個籃球的價錢是一個排球價錢的 倍
(二)口頭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儲蓄箱中有18元,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小華儲蓄了多少元?
2.小華儲蓄了15元,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小新儲蓄了多少元?
(三)引新:剛才復習的兩個題,同學們完成的很好,現在將這兩個小題,組成一道題,你還會解答嗎?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課題——分數應用題)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組編的例題
例2.小亮儲蓄箱中有18元,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小新儲蓄了多少元?
1.思考討論
(1)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是什么意思?誰是單位“1”?
(2)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又是什么意思?誰是單位“1”?
2.匯報思路講方法
根據“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錢看作單位“1”,可以求出小華儲蓄的錢: .根據“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把小華的錢看作單位“1”,再標出小新的儲蓄錢: .
由此基礎上試列綜合算式:
(二)鞏固練習
小華有36張郵票,小新的郵票是小華的 ,小明的郵票是小新的 ,小明有多少張郵票?
1.分析數量關系,獨立畫圖并列式解答.
2.學生板演.
(張)
(張)
答:小明有40張.
3.綜合算式
三、歸納、明理
用連乘解答的題有什么特點?”“解題思路是什么?”
1.認真讀題弄清條件和問題
2.確定單位“1”找準數量關系
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找準“量”、“率”對應關系,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幾.
3.列式解答
板書:抓住分率句,找準單位“1”,
畫圖來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訓練、深化
(一)聯想練習根據下面的每句話,你能想到什么?
1.蘋果的個數是梨的 .(如,梨是單位“1”;蘋果少,梨多;蘋果比梨少 等)
2.修了全長的
3.現在的售價比原來降低了
(二)先口頭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1.鵝的孵化期是30天,鴨的孵化期是鵝的 ,雞的孵化期是鴨的 ,雞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個同學跳繩,小明跳了120下,小強跳的是小明的 ,小亮跳的是小強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三)提高題.
六年級有三個班參加植樹,___________,二班植樹棵數是一班的 ,三班植樹棵數是二班的 倍,___________?
五、課后作業
(一)六年級同學收集了180個易拉罐,其中 是一班收集的, 是二班收集的.兩班各收集多少個?
(二)長跑鍛煉,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 等于小剛跑的,小勇跑的是小雄的 .小剛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書設計
小亮的儲蓄箱中有18元,小華的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小新儲蓄的錢是小華的 .小新儲蓄了多少錢?
教案點評:
解答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弄清題中的數量關系,誰和誰比,把誰看作單位“1”,求的是誰的幾分之幾。這也正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分析能力的體現。是我們課堂的叫目標之一。
這節課是分數應用題的第二節。學生已具備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單位“1”的能力,但是增加了一個條件,并增加了一個數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難為易,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發揮集體的智慧,在共同討論中理解已知條件,有利于學生排除思維障礙。教師再配以線段圖加深強化學生理解題意,以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和飛躍。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變換條件,有助于學生靈活分析,防止定勢。
乘法應用題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解答這種類型的應用題.
2.通過乘法應用題的分析解答,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動腦分析、比較區別等能力.并使學生們學會簡單地分析乘法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3.在授課過程中,教育學生們養成認真審題、正確解題、仔細檢查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使學生真正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計算.
(1)3個4相加是多少?
(2)5個2相加是多少?
3.師:大家已經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學會了計算相應的式子題和文字敘述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看誰能夠應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4.教師板書課題:應用題
新授
1.出示例8(教師板書)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讀題,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各是什么?用小圓片擺一擺,表示出題目中的意思.
學生可以答出:每個人澆4棵,有了3個人,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板貼小圓片.)
(2)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樹應該怎么想?(學生回答:每個人澆4棵,也就是1個4棵,有3個人澆樹,就是澆了3個4棵.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3)問:要求3個4棵是多少,應該用什么方法解答?該怎樣列式?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列式?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3.進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義.
師問:誰來說一說,算式中的每個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個人澆了4棵樹,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個人再澆樹,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個人一共澆了12棵樹,也就是3個4是12.)
4.講解例9
(1)出示例9(教師板書例9)
小明買了3個扣子,每個5角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師:讀題,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板貼:
(3)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應該怎樣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樣列式?說說為什么? (分小組討論)
(4)匯報解答方法.(小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務:一人負責口頭列式,一人負責板書列式,一人負責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5)再次說明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里的5表示每個扣子5角,3表示買3個扣子,一共是3個5角,要求3個5角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
鞏固練習
教師要求:
(1)在規定的時間里,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能完成幾道題就完成幾道題.
(2)如果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了所有的題目后,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這幾道題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用乘法解答的;這幾道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這幾道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題都能用兩種方法解答,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歸納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訣來迅速的計算.
2、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
3、求幾個幾還可以用加法來計算,但是用乘法計算起來比用加法計算更簡便.
4、我們已經學習了“求幾個幾” 的文字敘述題和應用題.其實把文字敘述題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應用題.
布置作業 (略)
板書設計
乘法應用題 篇6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對已學過的除法關系應用題的解答,引導學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見的除法數量關系式,掌握并靈活地運用這些常見數量關系式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術語進行歸納概括的能力,發展抽象思維、
通過學生對一些數量關系的掌握,加深他們對日常各種數量及相互關系的理解,體驗探索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具體情境的實際問題,抽象概括出常見的除法數量關系式,加深學生對日常各種數量及相互關系的理解、
教學過程
鋪墊準備、【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出示:
根據24×6=144,列兩個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據230÷5=46,列一個乘法算式和一個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觀察以上兩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說說乘法各部分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出示:被乘數×乘數=積
積÷乘數=被乘數
積÷被乘數=乘數
提問:我們學過的乘法數量關系有哪些?
板書: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探索新知
1、【繼續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教師結合課件問:動畫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帶的錢是否夠用,可以估算一下,還可以先算出買鼓共需要多少錢?)學生結合課件演示敘述題意、
出示:(1)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每個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問:這個問題中存在哪些數量關系?你想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板書:單價×數量=總價
98×8=784(元)
解決動畫中“錢是否夠用”的問題。
2、根據“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每個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這個問題,誰能聯想出兩道除法計算的應用問題來?
學生討論編題,然后口述題意。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
(2)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一共需要784元,每個鼓多少元?
(3)學校鼓樂隊買鼓需要784元,每個98元,一共可以買幾個?
分別讀題,列式解答,訂正并板書:
(2)784÷8=98(元) (3)784÷98=8(個)
3、觀察三個算式,聯系題意,推出數量關系式。
(1)觀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個)三個算式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想784、98、8分別代表哪一數量?問: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討論、“單價、數量、總價”之間除了有乘法關系外,還有什么關系?
學生自己提煉得出: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
4、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出應用“總價÷數量=單價或總價÷單價=數量”的實際例子。
發散遷移【繼續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學生以小組位單位討論74頁“做一做”,得出“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除法數量關系式。
問:根據“工效×時間=工作總量”這一乘法數量關系,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推理得出這三個量間的除法數量關系、
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有什么新的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2、師帶領學生回顧全課內容,從具有乘除法數量關系的三個數量間的緊密聯系中體會“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的思想。
布置作業
乘法應用題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解答這種類型的應用題.
2.通過乘法應用題的分析解答,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動腦分析、比較區別等能力.并使學生們學會簡單地分析乘法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3.在授課過程中,教育學生們養成認真審題、正確解題、仔細檢查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使學生真正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計算.
(1)3個4相加是多少?
(2)5個2相加是多少?
3.師:大家已經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學會了計算相應的式子題和文字敘述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看誰能夠應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4.教師板書課題:應用題
新授
1.出示例8(教師板書)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讀題,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各是什么?用小圓片擺一擺,表示出題目中的意思.
學生可以答出:每個人澆4棵,有了3個人,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板貼小圓片.)
(2)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樹應該怎么想?(學生回答:每個人澆4棵,也就是1個4棵,有3個人澆樹,就是澆了3個4棵.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3)問:要求3個4棵是多少,應該用什么方法解答?該怎樣列式?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列式?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3.進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義.
師問:誰來說一說,算式中的每個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個人澆了4棵樹,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個人再澆樹,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個人一共澆了12棵樹,也就是3個4是12.)
4.講解例9
(1)出示例9(教師板書例9)
小明買了3個扣子,每個5角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師:讀題,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板貼:
(3)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應該怎樣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樣列式?說說為什么? (分小組討論)
(4)匯報解答方法.(小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務:一人負責口頭列式,一人負責板書列式,一人負責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5)再次說明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里的5表示每個扣子5角,3表示買3個扣子,一共是3個5角,要求3個5角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
鞏固練習
教師要求:
(1)在規定的時間里,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能完成幾道題就完成幾道題.
(2)如果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了所有的題目后,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這幾道題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用乘法解答的;這幾道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這幾道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題都能用兩種方法解答,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歸納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訣來迅速的計算.
2、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
3、求幾個幾還可以用加法來計算,但是用乘法計算起來比用加法計算更簡便.
4、我們已經學習了“求幾個幾” 的文字敘述題和應用題.其實把文字敘述題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應用題.
布置作業 (略)
板書設計
乘法應用題 篇8
(1)乘法應用題和物價、產量數量關系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關鍵: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
我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存在著各種數量關系,這些數量關系在以前解答各種應用題時都已經遇到過,只是沒有加以概括總結。今天我們來學習常見的幾種數量關系。
二、新授。
1、揭示課題:來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2、教學例1。(題略)
(1)分別出示例1的3道題。
①分別出示每道題。用幻燈投影每道題的題意圖。
②要求全班學生默讀并想一想各題的兩個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求什么?
(2)學生默讀題目后,把3道題獨立地解答出來。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
①鉛筆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籃球2個用:28×2=56(元)
③魚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問:
①同學們觀察這3道題所說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題中的已知條件有什么共同點?
③3道題中的要求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引導學生說出這3道題都是說購買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價錢和買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錢。教師進而指著3道題的第一個條件。告訴學生“每件商品的價錢”。我們叫它單價。(板書:單價)接著指第二個條件,告訴學生“買了多少”,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一共用了多少錢”,我們叫它總價。(板書:總價)
④再問:單價是什么意思?總價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單價和數量怎樣求總價?
引導學生回答后,根據這3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單價×數量=總價
⑤再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每道題中的單價是多少?數量是多少?總價是多少?
指名學生回答。
小結: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都要遇到買商品的事,掌握了“單價×數量=總價”這種數量關系后,買東西時只要看商品的單價和我們買的數量,就可以用單價乘以數量求出要付的總價了。
3、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5頁“做一做”的題目。
①讀題。理解題意:符合例1所說的數量關系,也就是說已知條件是單價和數量,去求總價的實際計算的問題。
②指名學生口述例舉的問題,并解答。
(2)講出下面各題中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
①每個保溫瓶20元,買3個用:
②每千克豬肝16元,買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蔥2元,買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樣的童裝50元,買4套用:
(2)乘法應用題和物價、產量數量關系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關鍵: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略。
1、教學例2。(題略)
(1)教學例2的第一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題。
幻燈投影:第一道題的圖,在每筐蘋果邊加畫蘋果樹一棵。教師講解每筐蘋果是從相對應的蘋果樹上采摘下來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學生看題、圖后獨立解答。
(2)教學例2的第二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題。幻燈投影出菜園的一排菜畦、教師講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學生獨立解答。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板書算式。
2、棵蘋果收。25×3=75(千克)
3、畦產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問:
①剛才例2的兩道題中的第一個已知條件都是講什么?引導學生回答都是講平均產量。即單產量。
②兩道題中的問題都是求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出都是求總產量。
教師歸納、例2的兩道題中的“每棵樹收蘋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們叫它單產量。(板書:單產量)
“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
“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萊的重量”,我們叫它總產量。(板書:總產量)
(5)再問: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怎樣求總產量?
指名學生回答后總結出: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6)小結:我們掌握了“單產量×數量=總產量”這個
關系式,平常在解答求總產量的應用題時只要找出單產量和數量,然后用單產量乘以數量就求出總產量了。
4、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6頁“做一做”的題目。
問:誰能舉出已知條件是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實際計算問題呢?
指名學生口述實例,并解答。
(2)試練。解答下列各題后,再分別指出每道題的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各是什么?
①每噸甘蔗可以產糖120千克,5噸甘蔗可以產糖多少千克?
②菜園每畦馬鈴薯收140千克,4畦收馬鈴薯多少千克?
③每噸海水可曬鹽2千克,1000噸海水可曬鹽多少千克?
二、課堂綜合練習。
請指出下面各題分別屬于哪一種數量關系?每道題中的兩個已知數分別是什么量?問題是什么量?(學生回答后,再解答出來。)
1、每雙童襪2元,買同樣的6雙應付多少元?
2、每只母雞平均每月下蛋20個,5只母雞每月共下蛋多少個?
3、蔬菜小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個25元,學校買回4個用了多少錢?
三、課堂作業。做練習六的第1-4題。
(3)乘法應用題和行程、工作量數量關系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中,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40×805×50300×2070×50
15×424×30150×8320÷2
2、先說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再解答。
(1)每個熊貓玩具15元錢,幼兒園買回5個要用多少錢?
(2)每棵柑樹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樹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學例3。
(1)出示例3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后,指名學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
汽車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強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呢?這兩題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數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這兩道題中第一個已知條件那樣,都是每小時(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們叫它速度。(板書:速度);像第二個條件那樣,都是知道小時數(或分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們叫它路程(板書:路程)。
(3)再問: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時間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問:根據例3中兩道題,看出已知速度、時間怎樣求路程呢?
引導學生回答之后,根據例3中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速度×時間=路程
(5)誰能說一說上面每道題里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這種數量關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每題中的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華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輪船每小時行駛35千米,2小時能行駛多少千米?
③聲音在空間每秒傳播400米,7秒能傳到多少米遠的地方?
(2)完成教科書第27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說的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學生可以編出:步行、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等的速度、時間和所行路程的實際計算問題。
(4)乘法應用題和行程、工作量數量關系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8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中,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3、教學例4。
(1)出示例4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學生解答完后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一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3米,8小時織:
3×8=24(米)
編籃小組每天編竹籃16個,5天編:
16×5=80(個)
(2)教師講述上面的兩道題中,每一小時、每一天完成的產品的多少,我們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簡寫為工效,是在一個單位時間里(如一分、或一小時、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個月)做的工作量。一個單位時間里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書:工效);所用的小時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一共完成的產品數量,我們叫它工作總量。(板書:工作總量)
(3)提問:上面的每道題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時間?什么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總量呢?
引導學生回答后,根據例4的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4)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工作總量這種數量關系后,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總量了。
4、鞏固練習。
(1)說出下面每題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時間?什么是工作總量?
①一臺碾米機每小時碾米500千克,3小時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機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李師傅每天生產熊貓玩具7個,8天生產多少個?
(2)完成教科書第28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說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學生說出已知工效和時間,求工作總量的題目。
三、作業。做練習六的第5-9題。
乘法應用題 篇9
教材分析:
《用數學——簡單的乘法應用題》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來學習的。讓學生根據乘法意義和所學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思考中,在師生交流中,明白題中的數量關系,明白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進一步提高學生收集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依據教材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我校數學科得培養學生能力這一教研主題,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學會用乘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提高解題能力。教學難點是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講訴清楚明白。
教學學情:
《課程標準》中指出:無論從數學的產生還是從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與現實生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以前的學習經驗,學生可以在教材或老師為他們提供的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的童話情境中、生活實際中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激發,達到學好數學的愿望。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善于表達,自己動腦的學習方式來教會他們學習。《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按照:“復習舊知,知識遷移;創設情景,尋找方法;拓展延伸,發展能力”三個環節進行的。
一、復習舊知,知識遷移。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完成建房子的口算練習,每一塊磚上有一道乘法算式,使學生明白要想把房子建的又結實又漂亮,就得算對得數還要說出用的那一句。其次進行了看圖寫算式的練習,在匯報過程中對乘法的意義起到鞏固復習的作用。(學生很認真的去完成每一道口算題,在匯報中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創設情景,尋找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森林里的小動物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正準備蓋房子,請來小象幫他們運送木頭這一情景,引導學生看圖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說明白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列式計算,最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幾種算法那一種比較簡便,從而找到更便捷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再通過“小猴摘桃”,“小兔采蘑菇”以及“河邊休息”一系列圖文應用題的完成,進一步掌握方法。
這一過程問題之間有連續性,而且就有童話意境,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自己獲得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在活動中起指導作用,并且這個指導處是在關鍵處、難點處、學困處。這個過程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解決問題效果好。
三、拓展延伸,發展能力。
其實我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不但可以幫助小動物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運用的,出示圖文應用題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并依據相關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學效果
本節課創設童話情景,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學習中來,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創造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且敢于探索,敢于創新。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完整的表述出來。無論是收集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還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都得以提高。但是自己也有許多地方處理的還不夠妥當,尤其要注意每個環節要做到扎實有效,不光是要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知識的落實,尤其要注意細節的處理,這些都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意識到自己和優秀教師之間存在著不足,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多觀察,多學習,遇到問題多請教,多研討,把課堂當做鍛煉自己的一個平臺,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乘法應用題 篇10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中,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口算。
40×80 5×50 300×20 70×50
15×4 24×30 150×8 320÷2
2、先說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再解答。
(1)每個熊貓玩具15元錢,幼兒園買回5個要用多少錢?
(2)每棵柑樹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樹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學例3。
(1)出示例3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后,指名學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
汽車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強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呢?這兩題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數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這兩道題中第一個已知條件那樣,都是每小時(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們叫它速度。(板書:速度);像第二個條件那樣,都是知道小時數(或分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們叫它路程(板書:路程)。
(3)再問: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時間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問:根據例3中兩道題,看出已知速度、時間怎樣求路程呢?
引導學生回答之后,根據例3中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速度×時間=路程
(5)誰能說一說上面每道題里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這種數量關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每題中的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華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輪船每小時行駛35千米,2小時能行駛多少千米?
③聲音在空間每秒傳播400米,7秒能傳到多少米遠的地方?
(2)完成教科書第27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說的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學生可以編出:步行、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等的速度、時間和所行路程的實際計算問題。
乘法應用題 篇1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的數量關系.
2.學會用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解答兩步.
教學重點
1.掌握兩步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2.畫線段圖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分析兩次單位“1”的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單位“1” .
1.乙是甲的
2.小紅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參加合唱隊的同學占全班同學的
4.乙的 相當于甲
5.1個籃球的價錢是一個排球價錢的 倍
(二)口頭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儲蓄箱中有18元,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小華儲蓄了多少元?
2.小華儲蓄了15元,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小新儲蓄了多少元?
(三)引新:剛才復習的兩個題,同學們完成的很好,現在將這兩個小題,組成一道題,你還會解答嗎?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課題——分數應用題)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組編的例題
例2.小亮儲蓄箱中有18元,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小新儲蓄了多少元?
1.思考討論
(1)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是什么意思?誰是單位“1”?
(2)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又是什么意思?誰是單位“1”?
2.匯報思路講方法
根據“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錢看作單位“1”,可以求出小華儲蓄的錢: .根據“小新儲蓄的是小華的 ”,把小華的錢看作單位“1”,再標出小新的儲蓄錢: .
由此基礎上試列綜合算式:
(二)鞏固練習
小華有36張郵票,小新的郵票是小華的 ,小明的郵票是小新的 ,小明有多少張郵票?
1.分析數量關系,獨立畫圖并列式解答.
2.學生板演.
(張)
(張)
答:小明有40張.
3.綜合算式
三、歸納、明理
用連乘解答的題有什么特點?”“解題思路是什么?”
1.認真讀題弄清條件和問題
2.確定單位“1”找準數量關系
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找準“量”、“率”對應關系,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幾.
3.列式解答
板書:抓住分率句,找準單位“1”,
畫圖來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訓練、深化
(一)聯想練習根據下面的每句話,你能想到什么?
1.蘋果的個數是梨的 .(如,梨是單位“1”;蘋果少,梨多;蘋果比梨少 等)
2.修了全長的
3.現在的售價比原來降低了
(二)先口頭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1.鵝的孵化期是30天,鴨的孵化期是鵝的 ,雞的孵化期是鴨的 ,雞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個同學跳繩,小明跳了120下,小強跳的是小明的 ,小亮跳的是小強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三)提高題.
六年級有三個班參加植樹,___________,二班植樹棵數是一班的 ,三班植樹棵數是二班的 倍,___________?
五、課后作業
(一)六年級同學收集了180個易拉罐,其中 是一班收集的, 是二班收集的.兩班各收集多少個?
(二)長跑鍛煉,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 等于小剛跑的,小勇跑的是小雄的 .小剛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書設計
小亮的儲蓄箱中有18元,小華的儲蓄的錢是小亮的 ,小新儲蓄的錢是小華的 .小新儲蓄了多少錢?
教案點評:
解答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弄清題中的數量關系,誰和誰比,把誰看作單位“1”,求的是誰的幾分之幾。這也正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分析能力的體現。是我們課堂的叫目標之一。
這節課是分數應用題的第二節。學生已具備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單位“1”的能力,但是增加了一個條件,并增加了一個數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難為易,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發揮集體的智慧,在共同討論中理解已知條件,有利于學生排除思維障礙。教師再配以線段圖加深強化學生理解題意,以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和飛躍。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變換條件,有助于學生靈活分析,防止定勢。
乘法應用題 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之間的關系.
2.能熟練地解答乘法應用題.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口頭為乘法應用題補充條件或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補充口訣卡片、例3的掛圖、投影儀、復合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背誦乘法口訣.
2.把口訣補充完整,說出口訣表示的意思及相應的乘法算式.
二( )十八 ( )九五十四 三( )二十七
( )九三十六 九( )八十一 ( )九六十三
3.填空.
(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 )計算.
(2)紅花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2倍,那么黃花的朵數就是___________ 個3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1)出示例3(1):小林買了4支鉛筆,每支9分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出示實物掛圖,指名同學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方法.分析后板書:
每支鉛筆9分錢,意思是說1支鉛筆9分錢,而且哪支鉛筆都是9分錢.相同加數就是9,4支鉛筆是4個9分,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在書上做.
(3)學生獨立解答,主要糾正兩點(列式4×9;得數為36分;)要從算式的含義和日常生活用錢習慣上分別予以說明,教師再巡視,使之及時糾正.
(4)出示例3(2):小林買了4支鉛筆,買彩筆的支數是鉛筆的3倍.買了多少支彩筆?
(5)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師巡視發現有典型錯誤的,讓其寫在小黑板上.訂正時,請學生說是怎么想的,可出示掛圖,具體分析說出解題思路.
(6)糾正時,要緊緊扣住彩筆的支數是鉛筆的3倍這個條件,明確這個條件所含的意義,即4的3倍就是3個4的和,所以用乘法計算.
2.觀察、比較兩題的異同點,重點引導學生明白,條件雖然不同,問題也不相同,但從數量關系上分析,最后都是求幾個幾(即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所以兩題的計算方法相同,都有乘法計算.
3.反饋練習.
(1)94頁做一做第1題.
食堂每天吃3袋米,每天吃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_____?(口頭提出問題再解答)
讀題后,指名請學生說題里告訴了什么,還缺少什么.然后分組討論應補充什么,為什么補充這樣的問題.
引導學生回答:
①告訴了食堂每天吃3袋米,吃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缺問題.②已知米的袋數,又給了面粉與米的關系,應求面粉多少袋.③分析出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就是說面粉的袋數是4個3袋.④根據乘法算式的含義,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歸納解答不完整應用題的方法:
①讀題,找出缺少什么.
②分析題中告訴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應補充的條件或問題.
③列式解答.
(2)利用歸納的解答不完整應用題的方法,解答做一做第2題.
學生分組討論缺什么,應怎樣補充完整,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①學生討論后分組匯報分析結果.
②引導學生口頭補充一個條件:(可以天數不同,在2-9之間)
③無論吃幾天,吃一天1個3袋,吃2天2個3袋,吃3天3個3袋,吃6天運來6個3袋……,因此無論填吃了幾天,求運來多少袋都是求幾個幾,都用乘法計算.列式分別為3×2=,3×2=,3×4=……3×9=
(3)最后引導學生對兩題進行比較,分析數量關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兩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和是多少,所以都用乘法計算.
三、鞏固發展.
1.停車場上停著2排小汽車,每排3輛,一共停著多少輛小汽車?摩托車的輛數是小汽車的2倍,停著多少輛摩托車?
指名讀題,學生獨立解答,遇有困難可向老師提出.
集體訂正.指名回答,第1題有幾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用乘法計算?重點強調第二個問題,想求出停多少輛摩托車,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一個條件題中告訴了,(摩托車的輛數是小汽車的2倍)另一個條件到哪里去找?主要解決隱藏的一個條件,問題就可解答了.
2.動物園里有4只金絲猴,長臂猴的只數是金絲猴的2倍.有多少只長臂猴?長臂猴比金絲猴多幾只?
重點指導學生想求第二個問題“長臂猴比金絲猴多幾只”(需要哪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到哪去找?用什么方法計算)
四、課堂小結.
1.指導學生觀看板書,總結出本節課學了哪些新知識.
2.教師糾正,補充性地小結.主要強調三點:
(1)求幾個幾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計算.理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
(2)給不完整的應用題補充條件或問題,前提條件是要從題中告訴的數量中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補充什么,補充的必須符合題意.
(3)解答有兩個問題的應用題,第二問同解答第一問的應用題分析方法一樣,都是看解答問題需要哪兩個條件;缺少的條件到題中告訴的條件或第一問題解答出的問題去找,要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全面的完整地理解題意.
五、布置作業 .
集郵冊里有60分郵票6張,80分郵票42張.__________?(口頭提出問題,要用除法計算)
板書設計
乘法應用題的整理
例3(1)9×4=36(分)=3角6分
答:一共用了3角6分錢.
(2)4×3=12(支)
答:買了12支彩筆.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
(1)3×4=12(袋)
答:每天吃面粉12袋.
(2)3×6=18(袋)
答:運來18袋大米
(乘數也可以是2、34、5、6、7、8、9)
乘法應用題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應用題的結構和解題方法.
2.滲透對應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應用題中的單位“1”和問題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2.正確靈活的判斷單位“1”.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引新
1.說出 、 、 米 的意義.
2.列式計算
20的 是多少?6的 是多少?
學生完成后,可請同學說一說這兩個題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3.談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這是乘
教學例1(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自編)
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
1.讀題.理解題意,知道題中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搞清數量間的關系.
2.分析.
教師提問:重點分析哪句話呢?“吃了 ”這句話是分率句.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這樣的4份).
3.畫圖.(演示課件:1)
畫圖說明:a.量在下,率在上,先畫單位“1”
b.十份以里分份,十份以上畫示意圖.
c.畫圖用尺子,用鉛筆.
4.嘗試解答.
解法一:用自己學過的整數乘法做
(千克)
解法二:
5.小結:知道一個數是多少,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像這樣的應用題,就可以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用乘法解答.
(二)鞏固練習
六年級一班有學生44人,參加合唱隊的占全班學生的 ,參加合唱隊有多少人?
1.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
2.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三)教學例2
例2.小林身高 米,小強身高是小林的 ,小強身高多少米?
1.演示課件:2
2.求參加合唱隊有多少人實際上就是求 米的 是多少。
3.列式: (米)
答:小強身高 米.
(四)變式練習
小強身高 米,小林身高是小強的 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三、歸納、總結
1.今天所學題目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2.用分數乘法解答的題的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哪里入手分析?
共同點:都是已知單位“1”和分率,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從分率可入手分析
第 1 2 頁
乘法應用題 篇14
教案示例
課題: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表達數量關系的能力.
2.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自己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這些數量關系,并在解答應用題的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術語和關系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各種數量關系.在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系?板書:.
2.數學例1: 認識:單價×數量=總價
(1)例1.鉛筆每枝5角,買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
70×2=140(元)
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
9×4=36(元)
(2)引導學生明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買東西用錢的事.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買了多少叫數量;一共用多少錢叫總價.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價是5角,數量是3枝,總價是1元5角.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價是70元,數量是2個,總價是140元.
第三個問題里的單價是9元,數量是4千克,總價是36元.
從例1可以看出,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是:單價×數量=總價
(3)反饋練習: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價錢叫( ),買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錢叫(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
② 請你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3.教學例2.認識: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1)例2.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
25×3=75(千克)
菜園每畦產菠菜150千克,4畦產菠菜:
150×4=600(千克)
(2)討論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說的什么事?這兩個問題中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分別是什么?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生匯報:這兩個問題都是說有關生產數量的事情.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做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把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菜叫總產量.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25千克,數量是3棵,75是總產量.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150千克,4畦是數量,600是總產量,
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的關系是: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4)反饋練習:
① 回答: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
② 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兩種數量關系?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 )×( )=總價 ( )×數量=總產量
2.判斷下面各題的對錯.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價錢和買的袋數,求總價應用洗衣粉單價乘袋數.( )
(2)生產隊有土地20畝,每畝產糧400公斤,共產糧多少公斤,是求數量的題目( )
五、布置作業 .
1.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2.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行程當中學問多
活動目的
l.使學生能利用“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l.活動前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實踐,求出公交車的速度,并填好下表.
路程
時間
速度
2.在學生親自實踐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做到:
(l)認真做好記錄.
(2)注意安全,靠右行走,走人行橫線.
(3)乘車時,要講文明,懂禮貌,助人為樂.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
同學們每天上學,有的乘車,有的步行.可在這些行程當中,你是否發現過有關“速度、時間、路程”方面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在行程當中,究竟會遇到哪些關于“速度、時間、路程”方面的知識,怎樣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展開討論.
出示表格
路程
時間
速度
師:你是怎樣確定公交車行駛的路程的?
生l:用米尺量.
生2:用繩子量,再用米尺量繩子的長度.
生3:用卷尺量.
生4:知道步行的速度,再測算出步行一站路的時間,就能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式得出一站路的路程.
生5:知道自行車的速度,再測算出騎自行車行一站路的時間,同樣得到一站路的路程.
師:上面5種方法,哪種方法最好?
學生討論后師小結:第④種方法最好.因為方法①和方法②太麻煩,方法③中卷尺不容易找,方法⑤中騎自行車速度不容易把握,行一站路所需的時間難確定,所以求得路程就不準確.
師:你是怎樣確定公交車行駛這一段路程所需的時間的?
生:分別記下公交車行駛這一段路程前后的時間,就能計算出所需時間.
師:怎樣求得公交車速度?
生:根據“路程÷時間=速度”這一數量關系式,用所得的兩個數據相除,就得到公交車的速度,大約為每分350米.
三、實際應用.
師:同學們在親自實踐的過程中,能利用有限的條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索出公交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求出它的速度,點子新,方法活,老師非常高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有關“速度、時間、路程”方面的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
生1:我家離學校有720米,如果每分鐘行60米,需行12分鐘.學校7:30上課,因此,我最遲7:18要從家里出發.
生2:××同學過生日,請我中午12點準時參加,但那天我把它忘了,直到11:50才想起.從我家到他家相距約1200米,如果我步行速度是每分60米,必須走20分鐘.我一想,步行是來不及了,連忙借一輛自行車趕去,才沒誤點.
……
師:許多同學都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很好,今后大家還要繼續這樣做.現在老師再出一道題考考你們:“××同學家與學校相距7000多米,請問,從他家到學校有幾種走法?哪種方法最合適?”
分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有三種方法:①乘出租車;③騎自行車;③坐公交車.在這三種方法中,乘出租車價錢太高,騎自行車太慢,所以坐公交車最合適.
乘法應用題 篇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之間的關系.
2.能熟練地解答乘法應用題.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口頭為乘法應用題補充條件或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補充口訣卡片、例3的掛圖、投影儀、復合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背誦乘法口訣.
2.把口訣補充完整,說出口訣表示的意思及相應的乘法算式.
二( )十八 ( )九五十四 三( )二十七
( )九三十六 九( )八十一 ( )九六十三
3.填空.
(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 )計算.
(2)紅花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2倍,那么黃花的朵數就是___________ 個3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1)出示例3(1):小林買了4支鉛筆,每支9分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出示實物掛圖,指名同學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方法.分析后板書:
每支鉛筆9分錢,意思是說1支鉛筆9分錢,而且哪支鉛筆都是9分錢.相同加數就是9,4支鉛筆是4個9分,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在書上做.
(3)學生獨立解答,主要糾正兩點(列式4×9;得數為36分;)要從算式的含義和日常生活用錢習慣上分別予以說明,教師再巡視,使之及時糾正.
(4)出示例3(2):小林買了4支鉛筆,買彩筆的支數是鉛筆的3倍.買了多少支彩筆?
(5)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師巡視發現有典型錯誤的,讓其寫在小黑板上.訂正時,請學生說是怎么想的,可出示掛圖,具體分析說出解題思路.
(6)糾正時,要緊緊扣住彩筆的支數是鉛筆的3倍這個條件,明確這個條件所含的意義,即4的3倍就是3個4的和,所以用乘法計算.
2.觀察、比較兩題的異同點,重點引導學生明白,條件雖然不同,問題也不相同,但從數量關系上分析,最后都是求幾個幾(即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所以兩題的計算方法相同,都有乘法計算.
3.反饋練習.
(1)94頁做一做第1題.
食堂每天吃3袋米,每天吃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_____?(口頭提出問題再解答)
讀題后,指名請學生說題里告訴了什么,還缺少什么.然后分組討論應補充什么,為什么補充這樣的問題.
引導學生回答:
①告訴了食堂每天吃3袋米,吃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缺問題.②已知米的袋數,又給了面粉與米的關系,應求面粉多少袋.③分析出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就是說面粉的袋數是4個3袋.④根據乘法算式的含義,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歸納解答不完整應用題的方法:
①讀題,找出缺少什么.
②分析題中告訴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應補充的條件或問題.
③列式解答.
(2)利用歸納的解答不完整應用題的方法,解答做一做第2題.
學生分組討論缺什么,應怎樣補充完整,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①學生討論后分組匯報分析結果.
②引導學生口頭補充一個條件:(可以天數不同,在2-9之間)
③無論吃幾天,吃一天1個3袋,吃2天2個3袋,吃3天3個3袋,吃6天運來6個3袋……,因此無論填吃了幾天,求運來多少袋都是求幾個幾,都用乘法計算.列式分別為3×2=,3×2=,3×4=……3×9=
(3)最后引導學生對兩題進行比較,分析數量關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兩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和是多少,所以都用乘法計算.
三、鞏固發展.
1.停車場上停著2排小汽車,每排3輛,一共停著多少輛小汽車?摩托車的輛數是小汽車的2倍,停著多少輛摩托車?
指名讀題,學生獨立解答,遇有困難可向老師提出.
集體訂正.指名回答,第1題有幾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用乘法計算?重點強調第二個問題,想求出停多少輛摩托車,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一個條件題中告訴了,(摩托車的輛數是小汽車的2倍)另一個條件到哪里去找?主要解決隱藏的一個條件,問題就可解答了.
2.動物園里有4只金絲猴,長臂猴的只數是金絲猴的2倍.有多少只長臂猴?長臂猴比金絲猴多幾只?
重點指導學生想求第二個問題“長臂猴比金絲猴多幾只”(需要哪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到哪去找?用什么方法計算)
四、課堂小結.
1.指導學生觀看板書,總結出本節課學了哪些新知識.
2.教師糾正,補充性地小結.主要強調三點:
(1)求幾個幾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計算.理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
(2)給不完整的應用題補充條件或問題,前提條件是要從題中告訴的數量中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補充什么,補充的必須符合題意.
(3)解答有兩個問題的應用題,第二問同解答第一問的應用題分析方法一樣,都是看解答問題需要哪兩個條件;缺少的條件到題中告訴的條件或第一問題解答出的問題去找,要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全面的完整地理解題意.
五、布置作業 .
集郵冊里有60分郵票6張,80分郵票42張.__________?(口頭提出問題,要用除法計算)
板書設計
乘法應用題的整理
例3(1)9×4=36(分)=3角6分
答:一共用了3角6分錢.
(2)4×3=12(支)
答:買了12支彩筆.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
(1)3×4=12(袋)
答:每天吃面粉12袋.
(2)3×6=18(袋)
答:運來18袋大米
(乘數也可以是2、34、5、6、7、8、9)
乘法應用題 篇16
教案示例
課題: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表達數量關系的能力.
2.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自己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這些數量關系,并在解答應用題的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術語和關系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各種數量關系.在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系?板書:.
2.數學例1: 認識:單價×數量=總價
(1)例1.鉛筆每枝5角,買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
70×2=140(元)
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
9×4=36(元)
(2)引導學生明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買東西用錢的事.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買了多少叫數量;一共用多少錢叫總價.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價是5角,數量是3枝,總價是1元5角.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價是70元,數量是2個,總價是140元.
第三個問題里的單價是9元,數量是4千克,總價是36元.
從例1可以看出,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是:單價×數量=總價
(3)反饋練習: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價錢叫( ),買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錢叫(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
② 請你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3.教學例2.認識: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1)例2.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
25×3=75(千克)
菜園每畦產菠菜150千克,4畦產菠菜:
150×4=600(千克)
(2)討論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說的什么事?這兩個問題中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分別是什么?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生匯報:這兩個問題都是說有關生產數量的事情.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做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把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菜叫總產量.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25千克,數量是3棵,75是總產量.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150千克,4畦是數量,600是總產量,
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的關系是: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4)反饋練習:
① 回答: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
② 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兩種數量關系?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 )×( )=總價 ( )×數量=總產量
2.判斷下面各題的對錯.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價錢和買的袋數,求總價應用洗衣粉單價乘袋數.( )
(2)生產隊有土地20畝,每畝產糧400公斤,共產糧多少公斤,是求數量的題目( )
五、布置作業 .
1.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2.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行程當中學問多
活動目的
l.使學生能利用“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l.活動前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實踐,求出公交車的速度,并填好下表.
路程
時間
速度
2.在學生親自實踐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做到:
(l)認真做好記錄.
(2)注意安全,靠右行走,走人行橫線.
(3)乘車時,要講文明,懂禮貌,助人為樂.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
同學們每天上學,有的乘車,有的步行.可在這些行程當中,你是否發現過有關“速度、時間、路程”方面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在行程當中,究竟會遇到哪些關于“速度、時間、路程”方面的知識,怎樣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展開討論.
出示表格
路程
時間
速度
師:你是怎樣確定公交車行駛的路程的?
生l:用米尺量.
生2:用繩子量,再用米尺量繩子的長度.
生3:用卷尺量.
生4:知道步行的速度,再測算出步行一站路的時間,就能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式得出一站路的路程.
生5:知道自行車的速度,再測算出騎自行車行一站路的時間,同樣得到一站路的路程.
師:上面5種方法,哪種方法最好?
學生討論后師小結:第④種方法最好.因為方法①和方法②太麻煩,方法③中卷尺不容易找,方法⑤中騎自行車速度不容易把握,行一站路所需的時間難確定,所以求得路程就不準確.
師:你是怎樣確定公交車行駛這一段路程所需的時間的?
生:分別記下公交車行駛這一段路程前后的時間,就能計算出所需時間.
師:怎樣求得公交車速度?
生:根據“路程÷時間=速度”這一數量關系式,用所得的兩個數據相除,就得到公交車的速度,大約為每分350米.
三、實際應用.
師:同學們在親自實踐的過程中,能利用有限的條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索出公交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求出它的速度,點子新,方法活,老師非常高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有關“速度、時間、路程”方面的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
生1:我家離學校有720米,如果每分鐘行60米,需行12分鐘.學校7:30上課,因此,我最遲7:18要從家里出發.
生2:××同學過生日,請我中午12點準時參加,但那天我把它忘了,直到11:50才想起.從我家到他家相距約1200米,如果我步行速度是每分60米,必須走20分鐘.我一想,步行是來不及了,連忙借一輛自行車趕去,才沒誤點.
……
師:許多同學都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很好,今后大家還要繼續這樣做.現在老師再出一道題考考你們:“××同學家與學校相距7000多米,請問,從他家到學校有幾種走法?哪種方法最合適?”
分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有三種方法:①乘出租車;③騎自行車;③坐公交車.在這三種方法中,乘出租車價錢太高,騎自行車太慢,所以坐公交車最合適.
乘法應用題 篇1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之間的關系.
2.能熟練地解答乘法應用題.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口頭為乘法應用題補充條件或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補充口訣卡片、例3的掛圖、投影儀、復合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背誦乘法口訣.
2.把口訣補充完整,說出口訣表示的意思及相應的乘法算式.
二( )十八 ( )九五十四 三( )二十七
( )九三十六 九( )八十一 ( )九六十三
3.填空.
(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 )計算.
(2)紅花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2倍,那么黃花的朵數就是___________ 個3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1)出示例3(1):小林買了4支鉛筆,每支9分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出示實物掛圖,指名同學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方法.分析后板書:
每支鉛筆9分錢,意思是說1支鉛筆9分錢,而且哪支鉛筆都是9分錢.相同加數就是9,4支鉛筆是4個9分,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在書上做.
(3)學生獨立解答,主要糾正兩點(列式4×9;得數為36分;)要從算式的含義和日常生活用錢習慣上分別予以說明,教師再巡視,使之及時糾正.
(4)出示例3(2):小林買了4支鉛筆,買彩筆的支數是鉛筆的3倍.買了多少支彩筆?
(5)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師巡視發現有典型錯誤的,讓其寫在小黑板上.訂正時,請學生說是怎么想的,可出示掛圖,具體分析說出解題思路.
(6)糾正時,要緊緊扣住彩筆的支數是鉛筆的3倍這個條件,明確這個條件所含的意義,即4的3倍就是3個4的和,所以用乘法計算.
2.觀察、比較兩題的異同點,重點引導學生明白,條件雖然不同,問題也不相同,但從數量關系上分析,最后都是求幾個幾(即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所以兩題的計算方法相同,都有乘法計算.
3.反饋練習.
(1)94頁做一做第1題.
食堂每天吃3袋米,每天吃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_____?(口頭提出問題再解答)
讀題后,指名請學生說題里告訴了什么,還缺少什么.然后分組討論應補充什么,為什么補充這樣的問題.
引導學生回答:
①告訴了食堂每天吃3袋米,吃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缺問題.②已知米的袋數,又給了面粉與米的關系,應求面粉多少袋.③分析出面粉的袋數是大米的4倍,就是說面粉的袋數是4個3袋.④根據乘法算式的含義,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歸納解答不完整應用題的方法:
①讀題,找出缺少什么.
②分析題中告訴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應補充的條件或問題.
③列式解答.
(2)利用歸納的解答不完整應用題的方法,解答做一做第2題.
學生分組討論缺什么,應怎樣補充完整,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①學生討論后分組匯報分析結果.
②引導學生口頭補充一個條件:(可以天數不同,在2-9之間)
③無論吃幾天,吃一天1個3袋,吃2天2個3袋,吃3天3個3袋,吃6天運來6個3袋……,因此無論填吃了幾天,求運來多少袋都是求幾個幾,都用乘法計算.列式分別為3×2=,3×2=,3×4=……3×9=
(3)最后引導學生對兩題進行比較,分析數量關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兩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和是多少,所以都用乘法計算.
三、鞏固發展.
1.停車場上停著2排小汽車,每排3輛,一共停著多少輛小汽車?摩托車的輛數是小汽車的2倍,停著多少輛摩托車?
指名讀題,學生獨立解答,遇有困難可向老師提出.
集體訂正.指名回答,第1題有幾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用乘法計算?重點強調第二個問題,想求出停多少輛摩托車,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一個條件題中告訴了,(摩托車的輛數是小汽車的2倍)另一個條件到哪里去找?主要解決隱藏的一個條件,問題就可解答了.
2.動物園里有4只金絲猴,長臂猴的只數是金絲猴的2倍.有多少只長臂猴?長臂猴比金絲猴多幾只?
重點指導學生想求第二個問題“長臂猴比金絲猴多幾只”(需要哪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到哪去找?用什么方法計算)
四、課堂小結.
1.指導學生觀看板書,總結出本節課學了哪些新知識.
2.教師糾正,補充性地小結.主要強調三點:
(1)求幾個幾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計算.理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
(2)給不完整的應用題補充條件或問題,前提條件是要從題中告訴的數量中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補充什么,補充的必須符合題意.
(3)解答有兩個問題的應用題,第二問同解答第一問的應用題分析方法一樣,都是看解答問題需要哪兩個條件;缺少的條件到題中告訴的條件或第一問題解答出的問題去找,要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全面的完整地理解題意.
五、布置作業 .
集郵冊里有60分郵票6張,80分郵票42張.__________?(口頭提出問題,要用除法計算)
板書設計
乘法應用題的整理
例3(1)9×4=36(分)=3角6分
答:一共用了3角6分錢.
(2)4×3=12(支)
答:買了12支彩筆.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
(1)3×4=12(袋)
答:每天吃面粉12袋.
(2)3×6=18(袋)
答:運來18袋大米
(乘數也可以是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