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題(精選15篇)
應用題 篇1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學會審題與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方法,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二)通過一題多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難點:使學生掌握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補充問題訓練。
小明看課外書,第一天看了10頁,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2倍。________?
(1)補充成用一步計算的應用題。(第二天看了多少頁?)
(2)補充成用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兩天一共看了多少頁?)
2.補充條件訓練。
一本書,已經看了250頁,________,這本書一共用多少頁?
(1)補充成一步計算的應用題。
(2)補充成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剩下的比已看的頁數多20頁;剩下的是已看的頁數的2倍……)
3.獨立解答
濱河公園原來有20條船,每天收入360元。照這樣計算,現在有35條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學生解答后,分析解題思路。(要求35條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就要先求出每條船收入多少元,根據原來有20條船,每天收入360元,可以求出每條船的收入。)
訂正:
(二)學習新課
1.引出例題。
(1)將上題中的“現在有35條船”改為間接條件。(現在增加了15條船,使之成為例2。)
濱河公園原來有20條船,每天收入360元。照這樣計算,現在增加了15條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這道題還能用兩步解答嗎?為什么?(將直接條件改為間接條件后,不能再用兩步解答了。)
這道題應該怎樣解答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應用題)
2.研究解答例2。
(1)審題。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提問:審題的方法有幾種?請你任選一種方法審題。
①摘錄條件和問題的方法。
②畫線段圖。
(2)分析數量關系
提問:分析數量關系有哪幾種方法?你采用哪種分析方法?
同桌互說自己的分析過程。
①綜合法:(根據原來有20條船,每天收入360元,可以求出每條船收入多少元,用360÷20;再根據原來有20條船,現在增加了15條船,可以求出現在有多少條船,用20+15;最后用每條船的收入乘以船的條數就是現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教師根據學生的分析,板書:
②分析法思路:(要求增加15條船后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先算出平均每條船收入多少元和現在一共有多少條船。)
教師根據學生分析,板書:
(3)列式計算:學生做后訂正。
分步列式:
360÷20=18(元)
20+15=35(條)
18×35=630(元)
綜合算式:
學生講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
(4)檢驗、答題。
①看原來每天收入是不是360元。
630÷(20+15)×20=360(元)
②看現在是不是比原來增加了15條船。
630÷(360÷20)-20=15(條)
③看現在與原來每天每條船的收入是不是一樣。
630÷(20+15)=18(元)
360÷20=18(元)
經檢驗,計算結果與原題相同,說明解答正確。
(5)看圖思考: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
提示:可以把現在每天收入的錢數看成哪兩部分?(可以把現在每天收入的錢數看成是原來20條船收的錢數和增加的15條船的錢數。)
基本數量關系:
學生列式計算:
360÷20=18(元)
18×15=270(元)
270+360=630(元)
360÷20×15+360
=18×15+360
=270+360
=630(元)
答:現在每天一共收入630元。
(6)小結:
有時對已知量可進行多種組合,從多角度尋找,會有不同的解題方法。
(三)鞏固反饋
1.P48“做一做”。
(1)用兩種方法解答。
①42÷3×(3+2);②42÷3×2+42。
(2)改編:
濱河公園原來有20條船,每天收入360元。照這樣計算,現在有35條船,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
學生獨立解答后,訂正。
①360÷20×35-360=270(元);②360÷20×(35-20)=270(元)。
思考:為什么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問題也可使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成為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討論得出:雖然條件沒有改變,但問題變了。原來的直接條件(現在有35條船)變成了間接條件,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就變成了三步計算的應用題了。
2.判斷下面的算式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P51:第9題
(1)180÷3×2( );
(2)180÷3×2+180( );
(3)180÷3×3+2( );
(4)180÷3×(3+2)( )。
P51:第10題
(1)168÷3×2( ),
168÷3÷2( ),
168÷2÷3( );
(2)168÷3÷2×8( ),
168÷2÷3×8( )。
3.課后作業 :P51:6,7,8。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繼續學習用綜合法、分析法解答復合應用題,并學習用多種解法解答應用題,以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
新授課前安排了根據要求補充問題或條件的單項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綜合法思路與分析法思路,為解答復合應用題時將兩種解題思路有機結合運用做好鋪墊。
新課通過將復習題中的一個直接條件改為間接條件引入例題,以及改變問題,也可使直接條件變成間接條件,讓學生分析判斷還能不能用兩步來解答,學生看到三步計算的應用題與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聯系,掌握復合應用題的結構特征,進一步明確解題思路。
新授課及練習中,重視引導學生對已知條件進行多種組合,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用多種方法解答,提高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略)
應用題 篇2
(解題要求:通過寫關系式或畫圖等方式來正確理解題意。)
1. 一個車間,原來每月用煤150噸,改進技術后,每月用煤127.5噸,節約了百分之幾?
2. 一塊棉花地,去年收皮棉30噸,比前年增產了5噸。這塊棉花地皮棉產量增長了幾成?
3. 某連鎖店十一月份營業額34.5萬元,比十月份增加了4.5萬元。十一月份營業額十月份增加了百分之幾?
4. 一件商品,由原來的96元降到了84元。降低了百分之幾?
5. 一塊土地,用第一臺拖拉機10小時可以耕完,用第二臺拖拉機耕8小時可以耕完.現在用兩臺拖拉機一同耕了1小時20分,耕了這塊地的百分之幾?
6. 六年級學生參加植樹活動。一班應到42人,實到42人。二班應到45人,實到44人。求兩班的出勤率。
7. 一袋小麥共磨出面粉80千克,出麩皮20千克。出粉率?
8. 一個機器廠原計劃每天生產40臺機器,20天完成任務,如果要16天完成,每天要完成原計劃日產量的百分之幾?
9. 一項工程,甲獨做用15天完成,結果提前5天完成了任務,甲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幾?
10. 甲數是80,比乙數少40,少百分之幾?
11. *夏令營舉行射擊比賽,有50人參加,每人3發子彈,命中105發,算算這次比賽的命中率。
12. 3800千克的甜菜可以榨糖418千克,求出糖率。
13. 花生仁的出油率是42%,有1600千克花生仁,可榨油多少千克?
14. 小麥的出粉率是85%,要磨出170千克面粉,需多少千克小麥?
15. 一塊小麥實驗田,去年產小麥24.5噸,今年增產了二成。這塊實驗田今年產小麥多少噸?
16. 一塊地,去年產水稻12噸,因為水災比前年減少二成五。這塊地前年產水稻多少噸?
17. 一件衣服打八五折后就可以少花61.2元。這件衣服原價多少元?
18. 王剛買一臺錄像機花了2400元,已知這臺錄像機是打八折出售的。王剛少花了多少元?
19. 一桶油,用去20%,還剩32千克,這桶油原有多少千克?
20. 李強體重33千克,比去年增加10%,去年他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21. 六年級有學生112人,五年級比六年級多25%,五年級有多少人?
22. *第一機床廠,今年生產機床891臺,比去年增產10%,今年比去年增產多少臺?
23. 一個工廠由于采用了新工藝,現在每件產品的成本是37.4元,比原來降低了15%,原來每件成本是多少元?
24. 一個養殖場,養鴨的只數比養雞的只數少20%,養的雞比鴨多1000只。這個養殖場養鴨多少只?
25. 一小區有1225戶擁有電視機,電視機普及率達到98%,這個小區有多少戶?
26. 學校買來一些球。其中排球占20%,足球占3/4,買來足球15個,學校買來排球多少個?
27. 某校六年級人數的4/5恰好是全校人數的1/12,已知六年級有150人,全校有多少人?
28. 一塊長方形鋼板,長是5/6米,寬是長的3/5,求面積。
29. 一桶油,第一次取出20%,第二次取出的比第一次少5千克,這樣桶里還剩20千克,這桶油有多少千克?
30. *一個長方形周長50米,寬是長的三分之二,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米?
31. *甲乙兩隊合修一條路,甲隊完成全長的62%,比乙隊多修360米,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32. 一項工程,甲隊獨干需9天,乙隊獨干需6天。兩隊合干多少天完成?
33. *一項工程,甲隊獨干需9天,乙隊獨干需6天。兩隊合干多少天還剩全部工程的4/9?
34. 修一條路,甲隊獨修8天完成,乙隊獨修10天完成,甲隊獨修了3天后,剩下的甲乙兩隊合修,還需要幾天完成?
35. *修一條路,甲隊4天的工作量等于乙隊6天的工作量。如果甲隊獨修16天完成,乙隊每天完成全路的幾分之幾?如果乙隊獨修幾天完成?
36. *一個水池可容水84噸,有兩個注水管注水,單開甲管8小時可將水池注滿,單開乙管6小時可注滿.現在同時打開兩個水管,注滿水池時,乙管注入水池多少噸水?
37. *李師傅和王師傅同時加工一批零件,兩人合作6小時完成,已知李師傅每小時加工50個,王師傅獨自干需要11小時完成,王師傅每小時加工多少個?
38. *AB兩地有一條公路,小車行完全程要7小時,大車行完全程要9小時。現在大車從A地先開出全程的3/7,小車才從B地相對開出,兩車同時行駛1小時可以行全程的幾分之幾?兩車同時行駛幾小時后兩車相遇?
39. *兩輛汽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在距中點40千米處相遇,甲行全程需10小時,乙行全程需15小時。求AB兩地距離。(用多種方法解答)
40. 李英把5000元人民幣存入銀行,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70%。到期時,李英應得利息多少元?(利息稅為20%)
41. 張晶在銀行存了30000元人民幣,定期五年,年利率是2.88%。到期時交納利息所得稅20%后,銀行應付給張晶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42. *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2.25%,一年后張師傅去銀行取款,如果不計利息稅,他可得8180元,一年前,張師傅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元?
應用題 篇3
教學內容 課本107頁例4,練習二十第1、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
一、基本口算練習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聽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課
1.出示例4。屏幕顯示:活潑可愛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戲。自然圍成兩圈(如例4圖)。此時,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與聲音同步)
2.分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4~6人一組,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教師巡視,及時和學生交換看法,給予點撥。
3.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1)請各組代表發言。
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板書出每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
①點數出小兔的總只數。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兩群計數,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數。
……
(2)如果學生沒有按顏色把小兔分成兩類計數,再計算。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中有幾種顏色的小兔?想一想還可以怎樣把小兔分成兩部分?使學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兩部分。
接著,讓學生數出白兔的只數(10只)和灰兔的只數(5只)。然后,由學生口述算式和得數,教師板書:
10+5=15(只)
4.小結
(1)讓學生評議哪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好。
(2)教師結合解決"一共有多少只兔"問題的情況,肯定學生探索的解決方法,同時特別強調:把小兔按群分成兩部分,用8+7計算出結果,按白色、灰色分成兩部分可以用10+5解決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尋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
三、獨立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做練習二十的第1題。
1.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08頁上面第1題。同桌互相說說題意,之后,指兩名學生向全班同學說一說題意。
2.獨立填寫算式。[8+4=12(只)]
3.學生之間交流、評議。請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怎樣想的,計算的結果是什么,其余學生評價誰說得清楚、合理、正確。
4.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解決方法。
(1)啟發談話:再認真觀察畫面,雞欄里的雞還可以怎樣分類?想一想,還可以怎樣解決"一共有多少只雞"的問題?
(2)讓學生尋找另一種解決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兩三人討論解決辦法。
(3)交流。
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決辦法。比如:雞欄有3只白雞、9只花雞。用9加3算出雞的總只數。根據學生的發言,板書9+3=12(只)。
5.強化認識。
讓學生看著8+4=12(只)、9+3=12(只)兩個算式,分別口述出解決"一共有多少只雞"這一問題的思考過程。強化學生對這兩種解決方法的認識。
四、練習
做教科書第108頁上第2題。
1.讓學生直接把得數填在書上。填完后,集體訂正。有錯誤的及時糾正。若出現把10-3算成10+3的情況,特別要強調:做題時要認真看題,仔細計算,才能算對。千萬不要做"小馬虎"。
應用題 篇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學會解答簡單歸一應用題并掌握這類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及解題規律.
(二)使學生擴展解題思路,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歸一應用題的結構特點(用除法先求單一量).
難點:列綜合算式時正確使用小括號.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啟發談話:
我們學習了連乘、連除應用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步應用題.首先復習一下,以前學過的應用題中常見的數量關系.
出示練習題(投影)
口答下面的題,并說出數量關系.
3個書架75元,每個書架多少元?買5個同樣的書架用多少元?
〔75÷3=25(元)數量關系是:總價÷數量=單價〕
〔25×5=125(元)數量關系是:單價×數量=總價〕
師:我們把這兩問的應用題,去掉一問,還是求買5個同樣的書架用多少元?這樣的題怎樣分析,有什么特點和規律,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新問題.
(二)學習新課
想一想,要去掉一問,還求買5個同樣的書架用多少元,怎樣敘述這道題.(學生思考老師板書例題)然后問學生,這樣敘述可以嗎?
例1:學校買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買5個要用多少元?
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已知條件是學校買 3個書架用 75元,買 5個書架.問題是買 5個書架用多少元?)
摘錄:3個——75元
5個——?元
師:請想一想,題目中“照這樣計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的?(互相說一說)
〔照這樣計算的意思是按照買3個書架用75元計算,也就是總價÷數量=單價,按每個書架的錢數去計算.它(單價)是不變的〕
師:為了進一步理解題意,我們用直觀的線段圖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同學回答,老師在黑板上畫)
師:根據我們摘錄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以及線段圖,請同學自己分析這道題,先組織一下語言,然后講給同桌同學聽.(使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回答:
要求買5個書架用多少元,必須先求出每個書架多少元,也就是單價.要求每個書架多少元,必須知道買幾個(數量),和用多少錢(總價).這兩個條件是已知,根據3個書架75元可以求出每個書架多少元.再根據每個書架多少元(單價),和買5個書架(數量),可以求出買5個書架多少元,(也就是單價×數量=總價)
師:下面請同學按上面分析的思路,寫在作業 本上.
學生做完后、訂正,老師板書,并請學生講一講每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1)每個書架多少元? 綜合算式:
75÷3=25(元) 75÷3×5
(2) 5個書架多少元? =25×5
25×5=125(元) =125(元)
答:買5個書架用125元.
做一做:
一輛汽車2小時行70千米.照這樣計算,7小時行多少千米?
(請按我們今天學習的方法,自己獨立把這題完成)
70÷2=35(千米)
35×7=245(千米)
70÷2×7
=35×7
=245(千米)
答:7小時行245千米.
同桌同學交換檢查.講一講自己的解題思路.
師:例1的已知條件不變,把問題“買5個書架要用多少元?”改成“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例2.
出示例2:
學校買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讀題、審題,獨立分析思考:
(1)“照這樣計算”是“照哪樣計算”?
(2)要求200元能買多少個書架,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3)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討論后,請同學打開書,把小標題寫在書上,并列出綜合算式.
訂正時,老師板書.
(1)每個書架多少元? 綜合列式:
75÷3=25(元) 200÷(75÷3)
(2)200元能買多少個書架? =200÷25
200÷25=8(個) =8(個)
答:200元可以買8個書架.
師:75÷3為什么要加小括號?不加小括號行不行?為什么?
(加小括號是先求每個書架多少元)
師:我們學習了例1、例2.比較一下這兩個例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兩道題前兩個已知條件完全相同,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但是,要求5個書架多少元和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第一步都要先求每個書架多少元,也就是書架的單價)
下面我們看一組練習,再比較一下.
1.小林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24頁.照這樣計算,7天可以看多少頁?(列綜合算式解答)
2.小林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24頁.照這樣計算,全書128頁,多少天可以看完?(列綜合算式解答)
(三)鞏固反饋
選擇正確列式、并說明理由.
一臺磨面機5小時磨小麥250千克.照這樣計算,磨1750千克小麥,需要幾小時?
A.250÷5×1750 B.1750÷(250÷5)
C.1750÷250÷5 D.1750÷250×5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例1、例2,掌握了這類應用題結構上的特點.最后給大家留一道思考題,請用多種方法解答.
三一班同學上體育課,18人排成2行,照這樣計算,全班54人排幾行?
小資料〔歸一問題〕
這里的“歸一”,是指一種解題方法,即先求出一個單位的數量,(如單價、工效、單位面積的產量等)然后再求出題目所要求的數量.能用這種方法解答的應用題,通常稱作歸一問題.
在歸一問題中,由于有一個單位數量保持不變(常用“照這樣計算”,“同樣的”等語句來說明).因此,題里的數量成正比例關系,這就使歸一問題也可以用比例知識解答.事實上,即使用算術方法解答,有時也可以根據題中數量成倍數擴大(或縮小)的特點來列式.這種解法習慣上稱作“倍比法”.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兩步應用題的教學,復習準備設計了從連續兩問應用題去掉第一問,改編成兩步應用題,使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講授新課重點抓住“歸一問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方法.始終是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逐步體會歸一問題的特點.同時引導學生通過練習歸納總結例1、例2的相同點、不同點.從而使學生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板書設計
應用題 篇5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掌握先求總數的兩步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二)學會找兩步應用題的中間問題.
(三)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兩步應用題的結構特點.理解為什么要先求總數和怎樣求總數.
難點:找兩步應用題的中間問題.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啟發談話:
我們已經連續學習了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同學們學習得很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步應用題,你們愿意學嗎?下面我們先看一道簡單的應用題.(投影出示)
工人們修一條長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師:這道題講的是什么事?涉及哪三種量,已知哪兩個量?求的是什么?
[工人叔叔修路的事.涉及總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已知工作總量(120米)和工作效率(每天修15米),求工作時間(幾天修完)]
120÷15=8(天)
(二)學習新課
師:我們剛才練習的是一道一步計算的應用題,下面我們把它改編成一道兩步運算的應用題,你們看看改編后的這道兩步運算的應用題和練習題什么地方發生變化?什么地方沒變?
出示例題:
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師:同學們可以互相說一說,然后再回答.
生:例題是三個已知條件,例題和練習題的問題相同,都是求幾天修完.
師: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題意,請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在線段圖上表示出來.(投影出示線段圖)
師;想一想,“每天修15米”,要求“幾天修完”,必須知道什么條件?也就是說要求工作時間,已知工作效率是“每天修15米”,還要知道什么條件?
生:還要知道總工作量.(這條路有多長)
師:在題目中能不能找出總工作量?
生:根據“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這兩個已知條件,也就是工作效率(12米)和工作時間(10天)可以求出總工作量,也就是這條路有多長.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抓住了解題的關鍵,請你們用分步和綜合的方法,解出這道題.
(有些同學寫在玻璃片上)
(1)這條路長多少米? 綜合列式:
12×10=120(米) 12×10÷15
(2)幾天修完? =120÷15
120÷15=8(天) =8(天)
答:每天修15米,8天修完.
訂正時,學生可以兩人交換,投影出示,老師在黑板上板書.
師:我們把例題的問題改變一下,(在黑板上出示)
工人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
想一想,“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必須知道什么條件,也就是中間隱蔽條件是什么,怎樣解答?請獨立做在作業 本上.
(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12×10÷6
=120÷6
=20(米)
答:6天修完,每天修20米.
訂正時,要求說出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老師同時板書.
引導學生比較這兩道題的共同點.使學生認識到這兩道題的第一步都要先求出這條路全長,也就是總工作量.例題是根據總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求出工作時間.改編后的題是根據總工作量和工作時間,求出工作效率.
(三)鞏固反饋
做一做:
1.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師:讀題、審題,請先用線段圖表示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想一想,中間隱蔽條件是什么?怎樣解答?可以互相說一說.
(根據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可以求出這本書共有多少頁?再根據這本書共有的頁數與實際每天讀9頁,就可以求出需要幾天讀完,中間的隱蔽條件是這本書共有多少頁)
綜合列式:12×6÷9
=72÷9
=8(天)
答:8天可以讀完.
訂正時,講一講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2.小華和小剛讀同樣的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要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師:理解“小華和小剛讀同樣的一本書”是什么意思?
獨立解答,然后講一講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12×6÷8
=72÷8
=9(頁)
師:下面看一組題,請說出這組題相同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迅速列出綜合算式.不用計算.
1.同學們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同學們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站成12行,每行站多少人?
1.30×16÷24
2.30×16÷12
(共同點,“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根據這兩個條件,可以求出中間的隱蔽條件,也就是總人數)
師:請根據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應用題的分析方法,獨立解答下面的題.
3.幼兒園買來8箱蘋果,后來改用10個小箱裝這些蘋果.如果每小箱裝16千克,大箱每箱裝多少千克?
綜合列式:
16×10÷8
=160÷8
=20(千克)
答:大箱每箱裝20千克.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步應用題,在解答上有共同的特點,第一步都是先求總數,這一步是解答這類應用題的關鍵,也是兩步應用題要找的隱蔽條件.分析應用題時,可以從問題入手分析逐步推到已知條件,或者從已知條件入手逐步推到所求問題,還可以從中間隱蔽條件進行分析,有時根據具體情況,幾種分析方法交替使用,更容易找到解答方法.
作業 :第113頁2,3,4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歸一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歸總應用題.歸總應用題和歸一應用題是相互聯系的,是今后學習較復雜應用題的基礎,教學這部分內容,重點要放在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時,從一步應用題導入 .通過一步應用題改編成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使學生理解,解兩步應用題,關鍵是找出中間的隱蔽條件.教學中通過例題和練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析應用題時,可以從條件入手分析,一直推到所求問題,也可以從問題出發分析到已知條件,或利用找中間隱蔽條件方法分析.通過練習比較,使學生掌握解答今天所學的兩步應用題的解題規律是先求出總數.為將來學習反比例應用題打下基礎.
應用題 篇6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掌握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學會能用兩種方法正確地解答.
(二)通過分析解答應用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靈活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初步滲透不變中有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數量關系,用兩種方法解答.
難點:第二種解法.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選擇合適的條件和問題,再算出來.
(1)每層有4個教室.
(2)每個教室有6盞燈.
(3)每箱“可樂”有12瓶.
A.12個教室裝幾盞燈?
B.4箱“可樂”共多少瓶?
C.3層有多少個教室?
學生回答后,老師提問.
這三道題為什么都用乘法計算.
(因為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二)學習新課
出示例1:
一個商店運進5箱熱水瓶,每箱12個.每個熱水瓶賣11元,一共可以賣多少元?
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
師:說出已知條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條件:(1)有5箱熱水瓶,(2)每箱12個,(3)每個11元.
問題:求一共可以賣多少元?
在學生審清題意的基礎上,由條件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兩種解法的兩種思路:
師:要求一共可以賣多少元,這里有三個條件,根據哪兩個條件可以直接求一個問題?
生:根據每箱12個和5箱熱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個.(板書:5箱有多少個)
師:知道了一共有多少個,再根據每個11元,可以進一步求什么?(板書:一共賣多少元)
這是一種思路,再想一想,要求這個問題根據這三個條件,還可以先求什么?
(學生們討論一下)
生:根據每個11元和每箱12個,還可以先求出每箱賣多少元.(板書:每箱賣多少元)
師:求出了每箱賣多少元,與5箱結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書:一共可以賣多少元)
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訂正時,老師板書補充完整.
(1)每箱賣多少元? (1)5箱有多少個?
11×12=132(元) 12×5=60(個)
(2)一共可以賣多少元? (2)一共可以賣多少元?
132×5=660(元) 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賣660元.
師:我們把這兩種解法,列成綜合算式可以嗎?請同學討論一下.
討論后請同學回答.(板書)
11×12×5 11×(12×5)
=132×5 =11×60
=660(元) =660(元)
說一說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種解法加括號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個)
師:想一想,這道題怎樣檢驗?能不能用一種解法的結果檢驗另一種解法?互相討論一下.
然后請同學口述檢驗:(第二種解法5箱熱水瓶共有60個,每個賣11元,共賣660元,和第一種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種解法,每個熱水瓶11元,每箱12個,共賣132元,有5箱共賣660元,和第二種解法答案相同)
(三)鞏固反饋
1.根據復習題已知條件(1)(2)與問題C,編一道應用題.
(學生口頭敘述,老師出示)
學校教學樓有3層,每層有4個教室、每個教室安裝6只日光燈.一共安裝多少只日光燈?
(默讀題、審題)
師:根據這三個已知條件,要求共安裝多少只日光燈,可以先求什么?還可以先求什么?
(用兩種方法解答,觀察計算結果是否相同)(指名寫在玻璃片上)
第一種解法: 第二種解法:
6×4×3 6×(4×3)
=24×3 =6×12
=72(只) =72(只)
學生做題,老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兩個小隊割青草,每個小隊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兩種方法解答)
老師對上一題解答時出錯的同學、重點輔導,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種解法: 第二種解法:
8×3×2 8×(3×2)
= 24×2 =8×6
=48(千克) =48(千克)
訂正后,進行選擇練習.
3.選擇正確算式.
(1)大生的集郵本里,每頁貼3行郵票,每行貼5張, 6頁一共貼多少張郵票? [ ]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有40人,每人種3棵樹,三年級學生一共種多少棵樹? [ ]
A.3×40×4
B.40×4×3
C.4×3×40
D.3×(40×4)
師生共同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連乘應用題,用兩種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結果相同.
作業 :思考第100頁第4題.
小資料〔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因題中數量關系的差異和解答時所用數學知識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別.但從解題過程和教學要求來看,一般都要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是理解題意.通過讀題,理解題目內容,找出與解題有關的已知條件和問題.這是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和起點.必要時可將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加以簡要摘錄或直接在題目上作些批劃.
第二步是分析數量關系.通過分析,弄清各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溝通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尋找解題方法,確定運算順序.這是解答應用題最關鍵的一步.有時可以采用模擬操作或演示、圖解等方法來幫助分析思考.
第三步是列式計算.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按照加、減、乘、除的含義用算式表示出來.應用題可以分步列式計算;也可以列綜合算式計算.
第四步是進行檢驗,書寫答案.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連乘應用題.要求學生用一種方法解答,比較容易接受.但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就比較困難了.因而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由于學生對于“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怎樣列式(也就是乘數、被乘數的位置問題)學生易錯,所以在講授新課之前進行復習.采用選擇已知條件和相關問題的形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幾個幾的問題.出示例題后,讓學生在認真審題的基礎上,先分步列式計算,重點強調誰作被乘數.在列綜合算式時,通過討論深刻理解第二種解法的思路.使學生能輕松地掌握第二種解法.復習鞏固時,在復習題中,選擇兩個已知條件,一個問題,編成一道應用題(類似書中做一做)進行練習,可以使學生感到有趣(自己能夠編題,自己解答).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應用題 篇7
教學目標
(一)掌握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會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自覺進行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難點:使學生學會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答:
(1)商店運來蘋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運來蘋果多少千克?
(2)糧店運來大米1000千克,賣出350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3)修路隊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幾天?
2.根據問題寫出相應的關系式。
(1)還剩多少米沒修?(全長的米數-已修的米數=還剩的米數。)
(2)平均每天生產多少個零件?(要生產的零件總數÷做的天數=平均每天做的數量。)
(3)剩下的零件要幾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數量÷平均每天生產的數量=生產的天數。)
(二)學習新課
1.引入談話。
我們解答過很多應用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解答較復雜的應用題,并歸納出解答應用題的步驟及檢驗的方法。
2.學習例1:
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審清題意。
①默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摘錄條件和問題。
③用線段圖如何表示題意?
學生試畫線段圖:
(2)分數數量關系。
①題目中哪兩個條件有密切關系?根據這兩個條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數量?(根據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經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條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樣求呢?(計劃做的套數-已經做的套數=剩下要做的套數。)
(3)學生列式計算。
學生講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講解,寫出數量關系分析圖:
綜合法:
分析法:
比較綜合法與分析法的區別:綜合法的分析思路是從已知條件推出所求問題;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從問題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條件。
根據數量關系分析圖列出綜合算式。
(4)檢驗并寫出答題。
檢驗方法:
①按照題目的條件和問題,依次重新檢查列式和計算對不對;
②把得數當作已知數,根據題里的數量關系,一步步地計算,看得到的數是不是符合原來的一個已知條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試一試:還可以怎樣進行檢驗。
看原計劃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經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這道題有幾種檢驗方法?為什么?
小結:檢驗時可把任意一個已知數作為檢驗的標準,所以題目中有幾個已知數,就至少有幾種檢驗方法。
3.小結解題步驟。
根據例1的解題過程,說說解答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
歸納總結如下:
(1)弄清題意,并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確定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確定每一步該怎樣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數;
(4)進行檢驗,寫出答題。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
(2)訂正。(500-50×4)÷5;
(3)檢驗。
2.將上題改編為:
(1)四年級和五年級要給500棵樹澆水,四年級每天澆50棵,澆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級來澆,平均每天澆60棵,還需要澆幾天?
(2)四年級和五年級要給500棵樹澆水,四年級每天澆50棵,澆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級來澆,平均每天比四年級多澆10棵,一共需要澆多少天?
學生解答后訂正,并分析數量關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學生獨立解答。
(2)訂正:(2640-240)÷(240÷3)。
(3)思考:
這題與例題有何異同?(同:都是三步應用題;異:例題已知4個數。而這題已知3個數,其中240用到了兩次。)
4.課后作業 :P50練習十二:1,2,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通過對例題的分析,引導學生對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進行較系統的歸納整理,學生掌握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及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
一步應用題是解答復合應用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新課前復習了一步應用題及根據問題寫數量關系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為學習多步題做好知識和能力上的準備。
例題的教學,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審題,可用摘錄條件和問題的方法,也可用線段圖表示。放手讓學生嘗試畫線段圖,來幫助學生弄清題意,掌握應用題的結構,使學生養成畫圖習慣,不斷提高畫圖的能力。分析數量關系,引導學生用綜合法和分析法進行分析。在條件與問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找到解題思路,提高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導學生由多種方法檢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
板書設計
應用題
例1 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綜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綜合法:
分析法:
應用題 篇8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學會解答有關計劃與實際比較的應用題。
(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熟練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答:
(1)小明每分走50m,他從家到學校用了10分。小明家到學校相距多少米?(2)修路隊修一條路,計劃用40天,實際比計劃提前了5天,實際用多少天?(3)一種西服,原來每套售價240元,現在降低了60元,現在每套售價多少元?(4)小華用5分跑了1千克,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2.根據問題寫出相應的數量關系式。
(1)實際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要修的米數÷實際修的天數=實際平均每天修的米數。
(2)實際修了幾天?
要修的米數÷實際平均每天修的米數=實際修的天數。
(3)實際提前了幾天?
計劃用的天數-實際用的天數=提前的天數。
(二)學習新課
1.啟發談話:
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在接受一項任務時,一般都要制定一個計劃。但實際工作時,并不一定完全按計劃辦事,俗話說“計劃跟不上變化”。有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實際工作就會與計劃有很大差別。這就要需要我們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弄清計劃與實際的區別。今天我們來研究“有關計劃與實際比較的應用題”。(板書課題)
2.學習例4 學校食堂運來1噸煤,計劃燒40天。由于改進爐灶,每天節省5千克,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
(1)審題,弄清題意。
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填下表。
(2)分析數量關系。
①實際與計劃有什么聯系?
第一:實際與計劃燒煤的總量都是1噸。
第二:實際每天燒的比計劃節省5千克。
②用綜合法思路分析:
③用分析法思路分析:
(3)學生列式解答。
統一單位:
1噸=1000千克
分步算式:
綜合算式:
(4)檢驗,答題:
看實際每天是否節省5千克。
1000÷40-1000÷20=5(千克)
答:這批煤可以燒50天。
2.將例4改編成:
學校食堂運來1噸煤,計劃燒40天。改進爐灶后,這批煤比原計劃多燒10天,每天實際燒煤多少千克?
(1)學生按解答應用題的四個步驟獨立解答。
(2)學生互講解題思路。
或
(3)訂正:
(4)檢驗:
①看計劃是不是燒40天。(1000÷20-10=40(天))
②看煤的總量是否是1噸。(20×(40+10)=1000(千克)=1噸)
3.比較例4與改編后的題目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討論后得出:
聯系:這兩道題說的事情相同。
區別:它們的條件和問題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不同,例4用三步計算,改編題用兩步計算。
為什么例4用三步計算,而改編題用兩步計算呢?(因為例4有兩個間接條件:①實際每天燒多少千克?②計劃每天燒多少千克?改編題有一個間接條件:實際燒多少天?)說明:三步計算的應用題也可以通過改編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三)鞏固反饋
1.P54“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
(2)同桌互講解題思路。
(3)訂正。
①120÷(120÷20+2)
=120÷(6+2)
=120÷8
=15(天)
②120÷(20-5)
=120÷15
=8(千克)
(4)改變“做一做”2的問題,使之變為四步計算的應用題,你能解答嗎?紅星小學計劃20天收集樹種120千克。實際比原計劃提前5天完成任務。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收集樹種多少千克?
2.P55:4。
(1)學生獨立解答后訂正。
15-200×15÷250=3(天)
(2)改變條件,使之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解答。
一個生產小組要加工3000個汽車配件。原計劃用15天完成任務。實際每天加工了250個。這樣比原計劃提前幾天完成任務?
15-3000÷250=3(天)
(3)改變問題,使之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解答。
一個生產小組要加工一批汽車配件。原計劃每天加工200個,15天完成任務。實際每天加工了250個。實際幾天完成任務?
200×15÷250=12(天)
3.P55:5。
(1)審題,分析。
(2)判斷下列算式是否正確,為什么?
①35×15÷1( );
②35×15÷(15+1)( );
③35×15÷(15-1)( )。
4.課后作業 :P55:1,2,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有關計劃與實際比較的問題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但這類問題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此,在課前安排了啟發談話,便于學生理解計劃與實際的關系。
例題的教學,通過填表,理清計劃與實際的條件和問題,并引導學生找出計劃與實際的聯系,然后用數量關系表示出分析的過程,使解題思路更加清晰。
通過對例題及練習題的改編,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明確不僅兩步應用題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成為三步應用題,而且三步應用題通過改變條件和問題也可以成為兩步應用題,加深了學生對兩步應用題與三步應用題的關系的理解。同時在練習中,加強了解題思路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略)
應用題 篇9
教學目標
(一)掌握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會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自覺進行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難點:使學生學會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答:
(1)商店運來蘋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運來蘋果多少千克?
(2)糧店運來大米1000千克,賣出350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3)修路隊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幾天?
2.根據問題寫出相應的關系式。
(1)還剩多少米沒修?(全長的米數-已修的米數=還剩的米數。)
(2)平均每天生產多少個零件?(要生產的零件總數÷做的天數=平均每天做的數量。)
(3)剩下的零件要幾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數量÷平均每天生產的數量=生產的天數。)
(二)學習新課
1.引入談話。
我們解答過很多應用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解答較復雜的應用題,并歸納出解答應用題的步驟及檢驗的方法。
2.學習例1:
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審清題意。
①默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摘錄條件和問題。
③用線段圖如何表示題意?
學生試畫線段圖:
(2)分數數量關系。
①題目中哪兩個條件有密切關系?根據這兩個條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數量?(根據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經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條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樣求呢?(計劃做的套數-已經做的套數=剩下要做的套數。)
(3)學生列式計算。
學生講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講解,寫出數量關系分析圖:
綜合法:
分析法:
比較綜合法與分析法的區別:綜合法的分析思路是從已知條件推出所求問題;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從問題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條件。
根據數量關系分析圖列出綜合算式。
(4)檢驗并寫出答題。
檢驗方法:
①按照題目的條件和問題,依次重新檢查列式和計算對不對;
②把得數當作已知數,根據題里的數量關系,一步步地計算,看得到的數是不是符合原來的一個已知條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試一試:還可以怎樣進行檢驗。
看原計劃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經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這道題有幾種檢驗方法?為什么?
小結:檢驗時可把任意一個已知數作為檢驗的標準,所以題目中有幾個已知數,就至少有幾種檢驗方法。
3.小結解題步驟。
根據例1的解題過程,說說解答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
歸納總結如下:
(1)弄清題意,并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確定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確定每一步該怎樣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數;
(4)進行檢驗,寫出答題。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
(2)訂正。(500-50×4)÷5;
(3)檢驗。
2.將上題改編為:
(1)四年級和五年級要給500棵樹澆水,四年級每天澆50棵,澆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級來澆,平均每天澆60棵,還需要澆幾天?
(2)四年級和五年級要給500棵樹澆水,四年級每天澆50棵,澆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級來澆,平均每天比四年級多澆10棵,一共需要澆多少天?
學生解答后訂正,并分析數量關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學生獨立解答。
(2)訂正:(2640-240)÷(240÷3)。
(3)思考:
這題與例題有何異同?(同:都是三步應用題;異:例題已知4個數。而這題已知3個數,其中240用到了兩次。)
4.課后作業 :P50練習十二:1,2,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通過對例題的分析,引導學生對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進行較系統的歸納整理,學生掌握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及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
一步應用題是解答復合應用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新課前復習了一步應用題及根據問題寫數量關系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為學習多步題做好知識和能力上的準備。
例題的教學,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審題,可用摘錄條件和問題的方法,也可用線段圖表示。放手讓學生嘗試畫線段圖,來幫助學生弄清題意,掌握應用題的結構,使學生養成畫圖習慣,不斷提高畫圖的能力。分析數量關系,引導學生用綜合法和分析法進行分析。在條件與問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找到解題思路,提高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導學生由多種方法檢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
板書設計
應用題
例1 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綜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綜合法:
分析法:
應用題 篇10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學會列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解答需要逆思考的加、減一步。
(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數量關系。
難點:找等量關系。
教具和學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
(1)設要求的數是x,列出等式,再說一說根據什么求未知數x。
什么數加上240得320?
(2)解答。
學校買來70盒粉筆, 用去28盒,還剩多少盒?
2.口答。(與板演同時進行)
求未知數x。 (口述口算過程,并說出根據。)
30+x=54 x+16=30 x-50=150 370-x=300
(二)學習新課
1.導入 。
訂正板演(2),把條件和問題對調一下,就成了例7。今天我們學習。(板書課題:)
2.教學例7:學校買來一些粉筆,用去28盒,還剩42盒。學校買來多少盒?指定一名學生讀題,邊讀題,邊畫線段圖。
根據線段圖,全體學生列出算式,并解答出來。
指名學生列式,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把用去的粉筆盒數與剩下的粉筆盒數合起來,就是原來的總盒數,所以用加法解答。
28+42=70(盒)
口答:學校買來70盒粉筆。
提問:怎樣進行檢驗呢?
引導學生說出:用求出的原來買來的70盒粉筆作為已知條件,減去用去的盒數,如果等于剩下的42盒,說明解答正確。
提問:
(1)上面的解法是我們過去學過的,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這道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法呢?
(2)同學們可以聯系求未知數x的知識想一想,按照題目的敘述順序,哪些數量和哪些數量之間有等量關系呢?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買來的盒數-用去的盒數=剩下的盒數
提問:
(1)買來的盒數知道嗎?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說明:可以設買來粉筆x盒。
(2)買來的盒數為x,用去的盒數知道嗎?是多少?剩下的盒數知道嗎?是多少?誰能把它們列出一個等式?
引導學生列出:x-28=42。
(3) 結合題意,誰能說一說這個等式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從原來粉筆的盒數x中去掉用去的28盒,就等于剩下的42盒。
教師說明:這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由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知識解答出來。
教師說明:因為設未知數x時,已經說明單位名稱是盒,計算結果就不再注單位名稱。
由學生驗算:求出原來有粉筆70盒,從70盒中去掉28盒,剩下是42盒。說明解答正確,最后再寫答句。
3.引導學生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新學的列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來解答,它有哪些步驟呢?結合例7說一說。
引導學生說出:
第一步:讀題弄清題意,分清已知條件,求的是什么,設未知的數量為x。(板書:設)
第二步:按照題意,找出哪些數量與哪些數量有相等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
(板書:列)
第三步:求出未知數x是多少。注意x代表的數量不寫單位名稱。(板書:求)
第四步:檢驗并寫出答句。(板書:驗、答)
其中第二步最重要,要找出它們的等量關系式。
(三)鞏固反饋
1.半獨立練習。
課本第38頁“做一做”:
食堂原來有27袋大米,又買來一些,現在共有42袋,食堂又買來多少袋大米?(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再解答出來。)
提問:
(1)用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解答的第一步是什么?這道題怎樣設?
(2)第二步是什么?這道題的等量關系式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原有袋數+買來袋數=現在袋數。
在此基礎上,由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指定一名學生在投影片上解答。
訂正時,由學生說一說根據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再檢查計算和書寫格式有沒有錯誤。
2.獨立練習。
小林原來有一些郵票,同學又送給他14張,現在一共有70張。小林原來有多少張郵票?
教師不作提示,由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指名一學生在投影片上做。訂正時,由學生講題,重點說一說根據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
3.課后練習:
練習九第2,3,4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學習了一些的逆向敘述方式。需要逆思考的,用一般的算術方法解答比較困難,而利用加、減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列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來解則較容易,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解答的能力。
本節課在新課前的復習準備部分,安排了解答含有未知數x的文字敘述題和求未知數x的口算題,直接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并通過一道順向敘述的減法,把其中一個條件和問題對調,引出例7,這樣安排比較自然。
新課部分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在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先用已學過的一般算術方法解答,再引導學生順著題意的順序想,把要求的數用x表示,列出含有來知數的等式。重點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系,通過例題,引導學生總結出解題步驟。
由于學生初學用這樣的思路來解答,可能會不太習慣,因此,在鞏固練習時,分兩個層次,第1題在關鍵部分教師作適當提示,第2題獨立練習。兩道題都要求當堂反饋,及時評價,使學生在課堂上基本學會本節課的內容,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
板書設計
步驟:
(1)設
(2)列
(3)求
(4)驗
(5)答
28+42=70(盒)
答:學校買來70盒粉筆。
買來的盒數-用去的盒數=剩下的盒數
設:買來粉筆x盒。
答:學校買來70盒粉筆。
應用題 篇11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掌握三步應用題的結構,熟練分析數量關系,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二)通過一題多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使學生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方法。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答:
(1)小明每天看書8頁,5天能看多少頁?
(2)一個長方形的長是10米,比寬多3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光明塑料廠,計劃每天生產塑料6噸,實際每天比計劃增產2噸,實際每天生產塑料多少噸?
(4)一臺織布機每時織布15米,一匹布120米,需要織幾時?
2.根據要求補充問題并解答:
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
(1)使之成為一步應用題。(這條路全長有多少米? 12×10=120(米)。)
(2)增加一個條件,使之成為一道兩步應用題。(現在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12×10÷15=8(天)。)
(3)改變增加的條件,使之成為一道三步應用題。(即為例3。)
(二)學習新課
1.學習例3 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現在每天比原來多修3米,現在幾天修完?
(1)復習應用題的解題步驟。(①審題(摘錄條件和問題或畫線段圖);②分析數量關系;③列式計算;④檢驗答題。)
(2)學生按以上解題步驟試解。(遇到問題,同桌或小組商量解決。)
(3)學生講解,訂正。
①審題。
②分析數量關系。
綜合法:
分析法:
③列式計算:
分步:
綜合算式:
④檢驗。
看全長是否相等:
12×10=120(米) (12+3)×8=120(米)
看現在每天比原來是否多修3米。
12×10÷8-12=3(米)
看原來是否是10天修完。
(12+3)×8÷12=10(天)
2.改變復習題2中的(2)題的問題,使之成為三步應用題。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現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幾天修完?
(1)學生獨立解答;
(2)同桌互說解題思路;
(3)訂正。
3.小結。
思考:通過改變題目的哪部分,兩步應用題可以變成三步應用題?為什么?討論得出:通過改變題目的條件或問題,兩步應用題可以變成三步應用題。因為改變題目的條件或問題都可使題目中的一個直接條件變成間接條件,因此可以使兩步應用題轉化為三步應用題。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解答P50“做一做”。
(1)解答后訂正。
(2)將上題改為:一個蔬菜站運一批黃瓜。每筐裝20千克,可以裝50筐。如果每筐裝25千克,要少裝多少筐?
學生解答后,說解題思路。
(3)將以上兩道三步應用題,改變條件或問題,使之成為兩步應用題。一個蔬菜站運一批黃瓜。每筐裝20千克,可以裝50筐。現在每筐裝25千克,要裝多少筐?
2.小紅看一本課外書,每天看16頁,10天看完。
請你補充一個條件及問題,使之變成三步應用題。
3.課后作業 :P51:12;P52:13,14。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通過解答歸總應用題,進一步鞏固應用題的解答步驟及分析方法。無論是復習、練習,還是新課,通過一題多變,把兩步應用題轉化為三步應用題,同時把三步應用題縮為二步應用題,學生進一步理解兩步題與三步題的聯系,明確三步應用題的結構,再改編應用題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應用題
例3 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 10天修完。現在每天比原來多修3米,現在幾天修完?
分步列式:
12×10=120(米)
12+3=15(米)
120÷15=8(天)
綜合算式:
12×10÷(12+3)
=120÷15
=8(天)
答:現在8天修完。
應用題 篇12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掌握三步應用題的結構,熟練分析數量關系,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二)通過一題多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使學生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方法。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答:
(1)小明每天看書8頁,5天能看多少頁?
(2)一個長方形的長是10米,比寬多3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光明塑料廠,計劃每天生產塑料6噸,實際每天比計劃增產2噸,實際每天生產塑料多少噸?
(4)一臺織布機每時織布15米,一匹布120米,需要織幾時?
2.根據要求補充問題并解答:
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
(1)使之成為一步應用題。(這條路全長有多少米? 12×10=120(米)。)
(2)增加一個條件,使之成為一道兩步應用題。(現在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12×10÷15=8(天)。)
(3)改變增加的條件,使之成為一道三步應用題。(即為例3。)
(二)學習新課
1.學習例3 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現在每天比原來多修3米,現在幾天修完?
(1)復習應用題的解題步驟。(①審題(摘錄條件和問題或畫線段圖);②分析數量關系;③列式計算;④檢驗答題。)
(2)學生按以上解題步驟試解。(遇到問題,同桌或小組商量解決。)
(3)學生講解,訂正。
①審題。
②分析數量關系。
綜合法:
分析法:
③列式計算:
分步:
綜合算式:
④檢驗。
看全長是否相等:
12×10=120(米) (12+3)×8=120(米)
看現在每天比原來是否多修3米。
12×10÷8-12=3(米)
看原來是否是10天修完。
(12+3)×8÷12=10(天)
2.改變復習題2中的(2)題的問題,使之成為三步應用題。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現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幾天修完?
(1)學生獨立解答;
(2)同桌互說解題思路;
(3)訂正。
3.小結。
思考:通過改變題目的哪部分,兩步應用題可以變成三步應用題?為什么?討論得出:通過改變題目的條件或問題,兩步應用題可以變成三步應用題。因為改變題目的條件或問題都可使題目中的一個直接條件變成間接條件,因此可以使兩步應用題轉化為三步應用題。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解答P50“做一做”。
(1)解答后訂正。
(2)將上題改為:一個蔬菜站運一批黃瓜。每筐裝20千克,可以裝50筐。如果每筐裝25千克,要少裝多少筐?
學生解答后,說解題思路。
(3)將以上兩道三步應用題,改變條件或問題,使之成為兩步應用題。一個蔬菜站運一批黃瓜。每筐裝20千克,可以裝50筐。現在每筐裝25千克,要裝多少筐?
2.小紅看一本課外書,每天看16頁,10天看完。
請你補充一個條件及問題,使之變成三步應用題。
3.課后作業 :P51:12;P52:13,14。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通過解答歸總應用題,進一步鞏固應用題的解答步驟及分析方法。無論是復習、練習,還是新課,通過一題多變,把兩步應用題轉化為三步應用題,同時把三步應用題縮為二步應用題,學生進一步理解兩步題與三步題的聯系,明確三步應用題的結構,再改編應用題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應用題
例3 工人們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米, 10天修完。現在每天比原來多修3米,現在幾天修完?
分步列式:
12×10=120(米)
12+3=15(米)
120÷15=8(天)
綜合算式:
12×10÷(12+3)
=120÷15
=8(天)
答:現在8天修完。
應用題 篇13
主備人:李鎮
復備、使用者:劉永、鄭建明
本學期總第5課時
本單元(課)第 5課時
授課日期:
課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
課型:新授課
教
學
目
標
、1、會正確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中存在的相等關系
2、通過列方程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
點
、
關
鍵
重點:找出中存在的相等關系
難點:正確分析中的條件
關鍵:理解題意,并能正確找出中的量與量之間的關系
教 學 過 程
知識點
資料準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分配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題的步驟
2、例題探究
電腦
投影儀
電腦
投影儀
師: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步驟有哪些?
師:出示例題
已知某電視機廠生產 三種不同型號的電視 機,出廠價分別為:甲種每臺1500元,乙種每臺2100元,丙種每臺2500元。某商場根據市場調查花9萬元從該廠購進兩種不同型號的電視機50臺。請你分析一下是哪兩種型號的電視機?
(教師引導,由學生自己解題過程)
生:思考議論回答
找等量關系
設未知數
列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寫出答案
生:討論
該問題需要分類討論,有三種可能的情況
可能購買的是甲、乙兩種型號的電視機,也可 能是乙丙或甲丙。
8分
20分
A組:
16個藍球隊進行循環比賽,每個隊贏一場得2分,輸一場得1分,比賽棄權得0分。某隊參加了循環賽中的15場比賽,共得26分。這個隊贏幾場?輸幾場?
B組:
一列火車長250米,速度為60千米/時,一越野車其車速為90千米/時,當火車行駛時,越野車與火車同向而行,由列國車車尾追至車頭,需要多長時間 ?
教
后
札
記
應用題 篇1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了解連續兩問的的結構,初步學會分析中的數量關系.
(二)能夠解答比較容易的連續兩問的.
(三)初步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連續兩問的結構,分析中的數量關系.
難點:解答第二問時,找出所需要的條件.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把補充完整,再解答出來.
1.________,用了4張,還剩多少張?
2.________,又跑來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師談話:我們學習的,都是由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組成的,如果缺少一個條件就無法解答,必須根據所求問題和其中一個條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個條件.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5
學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學生讀題、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這是同學們學過的舊知識,把兩種兔子的只數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還有第二問.接著出示第二問.
又生了8只小兔,學校現在有多少只兔?
啟發性提問:
(1)要想求學校現在共有多少只兔,問題中的“現在”指的是什么時候?
(2)第二問只有一個條件能解答嗎?缺少的條件往哪里去找?
(3)怎樣列式解答?
相鄰的兩名同學互相討論,全班交流,三個問題分三次討論.
通過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要求“現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學校原有小兔總只數的基礎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問只有一個條件不能解答,根據所求問題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學校原來有多少只兔,而原來小兔的總只數通過第一問已經求出來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現在小兔的只數.
列式: 22+8=30(只)
口答:現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學生把解答第二問怎樣想的說一說.
2.出示例6
一輛公共汽車里有30人,到勝利街車站有7人下車,車上還剩多少人?又上來9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指名學生讀題.
提問:這道題有幾個問題?咱們先解答第一問.
指名學生解答第一問,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從30人中去掉 7人,就是車上還剩的人數)
30-7=23(人)
口答:車上還剩23人.
再解答第二問.
提問:現在已經求出車上還剩23人,還知道又上來9人,能不能求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指名學生列式解答,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用車上還剩的 23人,和上來的 9人合在一起,就是現在車上有的人數)
23+9=32(人)
口答:現在車上有32人.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有兩個問題的,這兩個問題間有聯系,在解答第二問時,其中一個條件要用上第一問求出的結果,所以叫做連續兩問.在解答時,要把題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問漏掉.
(三)鞏固反饋
1.半獨立性練習
課本中“做一做”的第1題:
商店有8輛自行車,又運來25輛,一共有多少輛?
全體學生在書上獨立解答,訂正后,老師稍加提示,解答第二問.
已經求出一共有33輛,賣出10輛,還剩多少輛?
全體學生在書上獨立解答.
課本中“做一做”的第2題:
小華有25張動物郵票,送給同學8張,小華還剩多少張郵票?
王叔叔送給他7張,小華現在有多少張郵票?
第一問由學生獨立解答,第二問指名學生說出條件和問題,再獨立解答.
2.課堂獨立練習
練習二第1題:
商店里運來45筐芹菜,運來的菠菜比芹菜多3筐.運來多少筐菠菜?賣出50筐菠菜,還剩多少筐菠菜?
由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
3.課后練習 練習二:第2,4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過一步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為今后學習兩步做準備.所以課堂設計時,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解答第二問時,怎樣從第一問中找出所需要的條件.
本節課的各個環節,都是圍繞這一重點進行的.例如,教學一開始,安排了兩道給補充條件的練習,就是為本節課的重點打下基礎.在學習新課時,重點放在怎樣解答第二問,組織學生討論,在全班交流.鞏固練習環節中,在半獨立練習時,由學生說出解答第二問的兩個條件,再過渡到由學生獨立解答.這樣步步深入,逐步使學生初步了解連續兩問的結構,了解兩個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掌握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的解題思路.
應用題 篇15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用兩種方法正確解答,并學會新的檢驗方法.
(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初步滲透不變中有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兩種方法解答連除應用題.
難點:理解第二種解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啟發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連乘應用題,請大家看這道題.
(投影出示復習題)
三年級同學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解答)
15×3×2 15×(3×2)
訂正時請同學分別講清算式的意義.
(二)學習新課
師:我們把這道連乘應用題改變一個條件和問題.即把問題改為已知條件90人,把已知條件中每組15人改為問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后,(老師投影出示例題)看看同學們是不是這樣改編的.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默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學生回答時,老師出示線段圖投影片.
請同學在作業 本上解答,幾個同學寫在玻璃片上,訂正時用.老師在學生做題時,行間巡視,個別指導,做到胸中有數.訂正時,每人看著投影說出每個算式的意思.(老師板書)
(1)平均每隊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組?
3×2=6(組)
(2)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90÷6=15(人)
這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請同學分小組說一說、互相啟發,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請別人解答.(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生:第一種解法用90÷2=45(人)是先求每隊有多少人.再用45÷3=15(人),求出每組有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2個隊一共有幾組,用3×2=6(組),(插問用2×3=6行嗎?為什么?)再用90÷6=15(人)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師: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題思路,那么我們想一想怎樣列綜合算式.請寫在自己的作業 本上.(幾個同學寫在玻璃片上)
訂正時,老師板書.
第一種解法: 第二種解法:
90÷2÷3 90÷(3×2)
=45÷3 =90÷6
=15(人) =15(人)
同時講清每種解法的思路:
第一種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隊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組有多少人.
第二種解法:3×2表示 2個隊共有多少個組,再用總人數 90除以組數,就是每組有多少人.
師: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檢查呢?
(用一種解法檢驗另一種解法)
師:可以,這也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檢驗方法,那么還有沒有其他的檢驗方法呢?(給同學們思考的時間)然后老師介紹另一種檢驗方法.
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我們已經求出每組有15人,又知道每隊分成3組,根據這兩個條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每隊有 45人)知道每隊有 45人,又知道分成 2隊,根據這兩個條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 2隊共有 90人)這樣得出的結果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相同,說明我們解答正確.這也是一種檢驗的方法,從結果推到已知.今后我們在檢查時,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驗算,可以確保解題的正確.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賣出7箱保溫杯,每箱12個,一共收入336元,每個保溫杯多少元?(用兩種方法解答,再檢驗)
師:默讀題、審題.先用分步計算,再綜合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根據班上好、中、差三種類型同學,分別給他們玻璃片,訂正時老師選用)
第一種解法: 第二種解法:
336÷7=48(元) 12×7=84(個)
48÷12=4(元) 336÷84=4(元)
336÷7÷12 336÷(12×7)
=48÷12 =336÷84
=4(元) =4(元)
答:每個保溫杯4元.
訂正時,請同學說明解題思路.
第一種解法:336÷7=48(元)表示每箱多少元.再用48÷12=4(元)表示每個保溫杯多少元.這種解法是先求每箱的價錢,再求每個的價錢.
第二種解法:先用12×7=84(個)表示 7箱共有多少個保溫杯,再用 336÷84=4(元)表示每個保溫杯多少元.這種解法思路是先求7箱共有多少個,再用總價除以數量等于單價(每個保溫杯的價錢).
這道題做得對不對,請兩個同學互相敘述一下檢驗的過程.
(三)鞏固反饋
1.三年級有2個班,每班有43個同學,一共栽樹258棵,平均每個同學栽樹多少棵?
選擇正確的列式寫在作業 本上.
A.258÷2÷43 B.258÷(2×43)
C.258÷43÷2 D.258÷(43×2)
訂正時請說明解題思路.
2.對比練習.
(1)百貨商店賣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賣了多少元?
(2)百貨商店賣出3箱上衣,每箱20件,一共賣了720元,每件上衣的價錢是多少元?
獨立解答后,請同學分析兩題之間的關系.思考“連乘應用題”與“連除應用題”的聯系與區別.下節課我們再重點研究.
作業 :第104頁第1題.
小資料〔解答應用題的檢查和驗算〕
學生解答應用題以后,進行必要的檢查和驗算,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答方法,及時發現并糾正解答中的錯誤,又可以使學生養成認真負責的良好學習習慣.
解答應用題的檢查,主要是復核列式與計算是否正確.具體做法是重新審題.根據題意想一想每步算的是什么,選擇的已知條件和運算方法對不對,然后再檢查計算是否有誤,單位名稱及答案書寫得是否正確.
檢查時,也可以根據有關知識,估計、判斷答案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與題意一致.比如,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得數應介于這組數據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又如,求節約后的消耗量,如果計算結果比原來的消耗量還大,說明解答有誤.雖然這是一種初步的、粗略的檢查方法,但是能很快發現一些明顯的錯誤.
解答應用題的驗算,比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一是把答案當作已知條件,把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視為問題,然后列式計算,看結果與這一條件有沒有出入.實際上這是一種改編原題,再列式計算的驗算方法.當解答原題需要逆向思考時,用這種方法列式驗算比較容易.如果解答原題只需順向思考時,交換問題與條件再列式驗算的思維難度反而大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用其他的方法進行檢查或驗算.對于一些具有特定數量關系的應用題,如已知兩數的和與差,求兩數的應用題,只要驗算兩個得數的和與差就行了.
二是對有不同解法的應用題,可以選用另一種解法求解,看兩種解法的答案是否相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連除應用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除法和連乘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這樣安排既有助于學生理解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又可以通過兩種方法解答,進一步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講授新課之前,安排一道復習題,在復習舊知識(連乘應用題)的基礎上,引出新課內容.比較復習題與例題講的都是一件事,滲透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學生理解,根據題意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系,給學生分散了難點.在教學過程 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動腦、動口,使每一個同學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最后安排連乘應用題和連除應用題的比較練習.加深學生對連乘、連除應用題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